导读:专门设计的情境脉络中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儿童朝向教育目的,它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但与当前教学有关。这主要运用于科学、数学等很难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几接近于上课之类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提供各种所需材料,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环境。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具体到幼儿,则是在与幼儿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那么,如何在幼儿课程中利用并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
幼儿课程的环境设置可包括三种:真实的情境脉络、“实习场”以及专门设计的情境脉络。
一、真实情境脉络
真实情境脉络把真实生活情境作为学习的一个场景,这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真实生活情境并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那样自然而然地进行,在其中也有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与引导。衡量一个真实生活情境是否可以作为学习场景的标准是:真实生活情境中蕴涵着知识、思维成分以及技能、策略成分。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可运用性,不仅是使儿童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此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同时获取经验,并在相似的情境中可以产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迁移包括:1.近迁移—时间上的迁移,即把前一个活动中的经验、技能使用在当前的活动中;质的意义上的迁移,即单一的活动技能运用到当前的活动中;2.远迁移—时间上的迁移,指把先前的活动技能运用到当前的活动中来;质的意义上的迁移,是把先前的多种知识、技能通过组合、改造运用到当前的活动中。对于真实情境脉落,我们应该是发现的、寻找的、利用的,它是产生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来说,真实的教育情境更直观、更生动、更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对一些包含许多内容的真实生活情境,往往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而对儿童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儿童心理学所指出的:3~6岁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差,从而导致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无关事物的干扰。这样的认知特点就决定了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世界中,他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今天老师想要引导儿童注意的事物上;即使他们注意了,也不会自己总结归纳,只是当作“看热闹”,一晃过去了。考虑到这些,我们认为,真实生活情境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情境,另一种情境设置也许更适合于儿童,即“实习场”。
二、实习场
“实习场”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某心理学家提出的,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它不同于真实的生活情景,是一种经过有意设计的与真实生活有别的但又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环境。它和真实生活情境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也有经过改造的与真实情境相异的一面。儿童在幼儿中生活,他们的一日生活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是在保教人员精心计划、加工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生活情境的原初样式,不可能把孩子完全投入真实生活中。在教师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是真实的生活,而更多是经过加工、改造的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专门设计的教育情境。但不管这种活动对真实生活情境做了多大程度加工,它都应该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与真实生活有相似性,这样才便于儿童将在这个设计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实习场”是对相似性理论的充分运用。张光签教授指出,“相似”即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辨证统一。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同和变异。因为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相似决非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辨证统一。相似现象就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粒子在统一场作用下运动的一种和谐协调而又相互适应的组合形式。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相似性”这一规律。它同样适用于幼儿课程的环境设置—“实习场”。
●“实习场”的特点:
1.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在其中模拟具体社会活动、操作活动;但又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不完全相同,其中渗入了教师的教育目的以及教师有意识的选择。
2.是引发儿童多感官参与的:通过儿童的动手、动口、动脑,亲自与环境互动,才能使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经验,获得发展。
3.其中既有知识、经验,同时也有情感、技能,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
4.可以是儿童自主的,也可以是教师参与其中的师幼游戏。
●设计“实习场”原则:
1.保证儿童的探究所有权。在实习场中,儿童应有探究的权利,因为探究是一种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保证儿童有“做”的机会。
2.教师在其中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而且也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向儿童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教师通过参与、合作,为儿童补充、引发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相关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其脚手架的作用。
3.儿童在实习场中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即在其中不一定有既定的严格的问题,儿童可以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借此激发儿童的远迁移,促使儿童探究行为的出现。
4.实习场中学习是合作性的、社会性的、激励性的。任何意义的形成都是一个持续的协商的过程,可以在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决也多数是合作的结果,在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相互之间的鼓励,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社会性得到发展。
三、专门设计的情境脉络
专门设计的情境脉络中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儿童朝向教育目的,它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但与当前教学有关。这主要运用于科学、数学等很难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几接近于上课之类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提供各种所需材料,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它可以最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学习。如,科学活动“小鸡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城市中的孩子一般都没有机会在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中去亲自观察这一现象,缺乏经验,所以,如果想使儿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专门设计一个情境,如可以用录像机拍摄整个母鸡孵蛋的过程或现代化养鸡场孵小鸡的过程。在这其中要关注的是: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哪里来的(由教师提出的?儿童提出的?一个儿童提出的还是多个儿童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在这个情景中要使儿童达到哪些方面的发雇、获得哪些方面的经验等。
综上所述,幼儿课程中的环境设置主要就是上述三种情境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同一活动不同时段的需要具体运用这些环境设置,可以是单独使用,也可以是混合运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种情境是综合在一起的。
注:文中部分内容参考了虞永平老师的课堂教学笔记
张丽莉/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