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

2012-10-20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线索,在目标的确立中不仅关注儿童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而且关注其身体、情感、社会性、艺术审美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环境教育正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有权利知道其所处的环境状况,有义务成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因而,对儿童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环保行为十分必要。而目前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注重知识灌输、儿童教师自身缺乏环境知识以及未能理解环境教育的真正内涵而狭隘地将之等同于环境保护教育等。本文拟探讨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内涵及有效途径。

  一、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当代儿童研究中的生态化观点认为,儿童是在特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及发展结果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外显或内隐的背景因素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儿童生态学将儿童放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真实环境之中进行研究,认为儿童的行为及其状态与其背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相互适应”。生态式教育由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

  在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是一个核心因子,因此开展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推动个体社会化,为儿童构建一个人生的生态网。当前国际环境教育正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向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性的技能方向转变。因此,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不局限于环境中孤立事实的认识,而要教给儿童一种思考的方式和观察的方法,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并与儿童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致力于使儿童与自然、社会和谐并促进其心理和谐统一,培养其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其内容包括:一是基本生态环境知识教育,使儿童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同时了解生态平衡、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相关问题。二是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周围环境,具备初步的环境意识,关注环境问题。三是激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儿童热爱、珍重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其爱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方式

  在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除了把自然界和社会大环境作为大课堂外,对幼儿的“小环境”也应进行设计与充实,让成人与儿童共同融人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教育回归自然。

  (一)营造自然生态教育环境

  自然生态教育环境不仅存在于幼儿之外,在幼儿内也包含大量的自然生态教育环境资源。幼儿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精心营造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室内外环境,使园内的环境自然化、生态化、动态化,从而给予儿童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使儿童的学习、生活回归自然。诸如开辟走人式草坪、种植地,设立动物饲养角,建立各班静态与动态自然角等。这样的氛围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并培育他们的爱心、陶冶他们的情感。

  (二)开展渗透式生态教育

  渗透式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将生态环境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之中,化整为零地实现其教育目标。这种模式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教学时间、实验场所和设施等,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类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当然,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渗透重点。

  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线索,在目标的确立中不仅关注儿童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而且关注其身体、情感、社会性、艺术审美等全面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可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如在社会领域学习中,突出“爱心”。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环境过程中注重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老师和认识自我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礼貌、学会同情。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中突出“生命”的搏动、人是自然之子。把美丽多姿变幻无穷、和谐天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使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共同的家园。在艺术领域中突出“美”的体验。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在健康领域中突出“身心和谐”。不仅重视儿童体育,而且重视儿童安全、营养方面的保健教育,既重视日常生活中有碍健康的突发事件的补救处理,又重视开展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既重视通过“健康课”教给儿童健康知识,又重视通过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随机教育及时培养儿童的健康行为。各领域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彼此相通,互生互补,成为一种有机融合的生态式教育。另一方面可从一领域切人,兼及其他领域。一是选择“双主题”的内容策略。即以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兴趣和知识经验、适宜的人文主题作为单元活动的主题,再在单元内部的每一个具体活动中将某一学科或多学科的要素以一种恰当的比例有机地融人其中。这样,单元主题的线索与学科的必要要素相互交织,构成一种“双主题”的开放式内容。在活动中既照顾到各领域的生态平衡,又使内容丰富多彩。二是以主题为核心,在一个单元内,围绕主题设计各科教学。这样既保持各科的特点,又使各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三是根据生态链的组合模式选择内容,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段实施构成渐进式生态主题探究活动。

  (三)融入真实环境感悟自然

  当前环境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教育除了向学生讲授关于环境的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在各种环境中的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达到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儿童天生喜欢亲近大自然,能以自身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均很亲切。我们可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且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活动,能让儿童更加深刻地体验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因此,可开展主题郊游与参观体验活动等,让儿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发现、探索和学习,引导儿童注意认识自然环境的瞬息万变,学会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姿,感知生命的丰富多彩,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培养对环境的关爱之情,体验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例如:带领大班儿童参观造纸厂与观赏附近河道后,提出“如果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在河道里会怎么样”等假设,然后共同做实验——取一瓶受污染的水、一瓶纯净水分别养金鱼,让儿童观察总结其结果,进而思考水污染以及怎样防治污染和爱护生态环境的问题。

  (四)寓教于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对儿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时必须采取生动形象的方法,采用儿童喜爱的形式,让儿童感受体验。运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教育,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戏“呼吸树”——男儿童扮演树木,以各种姿态站立,女儿童扮演各种动物,教师则扮演砍树工,游戏过程如下:动物只能站在树旁才能呼吸5下,然后用手捂住鼻子屏气,直到跑到另一棵树旁再呼吸;当动物移动时,砍树工开始砍树,被砍的要倒下,此时小动物就不能到被砍的树旁呼吸了,树全部被砍,小动物全部昏倒,游戏结束。最后所有参加游戏的人员围坐在草地上,开展讨论。儿童在游戏中明白:树木是可为人们提供歇凉、呼气的场地,是小鸟们栖身的好去处,树木可以吸尘、去噪音、清洁空气、保护水土流失等……然后再引申到该怎样爱护树木、保护植被,保持生态平衡等。如此游戏,使儿童既增长了环境知识,掌握了环保技能,并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

  彭蝶飞: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