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环境创设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在幼儿的环境创设特别是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儿童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儿童设想计划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有感于此,我认为: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是创设幼儿环境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置
儿童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儿童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儿童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儿童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某班在搬迁活动室时,教师事先把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墙饰都拆除掉。儿童来到时,面对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漂亮的活动室,他们产生了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教师当即鼓励儿童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主动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材料等等,激发了儿童布置墙面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儿童学到了手工、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墙饰制成后,儿童根据墙饰的内容,向家长、同伴、教师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随着墙饰内容的不断增加变化,儿童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外,还要尊重和支持儿童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如某教师正准备按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两个儿童把动物角的蜗牛放到活动室的桌子上,于是全班儿童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蜗牛身上来了。看到儿童对蜗牛如此感兴趣,教师决定临时调整教育活动计划,积极支持儿童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儿童提出的“蜗牛有没有嘴”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求答案,使儿童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二、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目前,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有些教师没有真正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缺乏针对性,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儿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
要想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儿童的发展,引导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儿童能接触到。儿童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儿童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儿童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份,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儿童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引导儿童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儿童珍惜土地的感情。
要充分发挥环境材料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价值。如某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就是儿童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儿童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儿童也参与了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的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关注的话题,所以儿童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儿童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环保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儿童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做法为儿童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墙饰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引导儿童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儿童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环保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