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浅谈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2012-08-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儿童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儿童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儿童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儿童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儿童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儿童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儿童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鼓励儿童创造的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儿童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儿童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儿童挥洒的空间,形成了我班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儿童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儿童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儿童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2、赏识儿童赏识是对儿童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催化剂。儿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儿童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儿童创造的兴趣。在“装饰区”里,儿童习惯于用记号笔装饰杯子,一儿童改变了方法:使用报纸条给杯子穿上“横条纹衣服”。我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赞赏道:多棒的服装设计师,把杯娃娃打扮得这么漂亮!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内心的自豪,体验了赏识的价值。从此这个孩子便对装饰杯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翻出了很多的花样,比如:给杯子娃娃戴上赤豆项链,为杯子娃娃穿上绒线裙……因此,赏识儿童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儿童创造的兴趣,形成儿童内在的创造倾向。

  二、为儿童创设求异创造的物质环境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儿童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才能体现出儿童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

  1、开放活动区的环境,拓展儿童创造的空间活动区的环境要开放,我精心的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儿童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壁面环境“超级变变变”是儿童求异创作的成果。儿童大胆利用废旧光盘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小鸟、螃蟹、牛、蜘蛛、熊、大象等。“创意架”上全是儿童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变形机器人”,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橡皮泥条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竹饭炒脸蛋、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妈妈”,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儿童思维的新奇。灯管也是活动区环境的一份子,经过细心创设也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餐碗动物、信封民族娃娃、材料各异的服装秀悬挂其上。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儿童求异创造的能力。

  2、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儿童求异创造儿童的求异创造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儿童活动的质量。我在提供材料上吸引儿童共同搜集,因为儿童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儿童的创造。老师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儿童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材料要富有变化性能吸引儿童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颜色鲜亮、小巧、易折、形状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很受儿童欢迎。总之,在材料提供上大至纸箱,小到纽扣、绿豆,但凡是就要丢进垃圾筒的干净废品都要考虑是否可以进儿童的“百宝箱”。这些材料都会让儿童感到如获至宝,均可成为触发儿童创造灵感的触点。儿童的创造一般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仿经验内化后的改变。而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正是儿童创造的特点。比如:在“制作区”里,我提供了瓶盖、金鱼外形、金鱼眼睛等材料。儿童摸索出“瓶盖金鱼”的制作方法以后便不在满足于此,一大箱应有尽有的材料诱发了儿童的创造动机,有的用圆筒薯片盖做成“薯片盖金鱼”;有的用三角形药盒做成“药盒金鱼”;有的用有凹痕的饼干壳做成“饼干盒金鱼”;还有的儿童用自己收集的开心果果壳做成了“果壳金鱼”。丰富合适的材料使儿童饱满的创造欲望一触即发,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对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的冲动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大小不一的瓶盖组合成了不倒翁娃娃、可爱的熊猫等。就这样,丰富变化的材料环境成为儿童的创造乐园。

  三、适时介入,促使儿童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儿童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及时分析,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

  1、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儿童的创造火花。活动中儿童的创造火花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老师要细心的观察捕捉。我观察到一个孩子把蟹壳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颇费了一番力气在上面粘了两根麦管感觉不满意失望的将其丢在一旁。我及时的问他:“为什么不做下去?”“因为我觉得不象小兔子的耳朵。”原来聪明的孩子把蟹壳当作兔子的脸,在装耳朵时遇到了麻烦。我引导说:“小兔的耳朵这么长,打个弯吧!”孩子看着看着,眉宇舒展了。他重新燃起了创造的火花,飞快的在壳上剪贴了眼睛和三瓣嘴,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子就做成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一气呵成制作了“小猫头”、“小狗头”、“小猪头”。可以看出,老师细心的观察和适时点拨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保证儿童的创造顺利进行。

  2、教师要适时介入,激活儿童的创造思维中班上学期,在剪纸区里,儿童会用走公园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的剪出形态各异的“雏形”。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儿童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觉得有必要适时介入以激活儿童的创造思维。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乌龟。”“确实象乌龟耶!多怪的一张纸呀,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小兔呢!”儿童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的投入了对“雏形”纸的“改造”,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儿童又由此及彼的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四、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发掘儿童的创造潜力

  美术区域活动内容广泛丰富,包罗万象,为创造力训练提供了有利因素。我针对儿童思维及年龄特点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譬如:想象力、联想能力、扩散思维、推理判断等方面的练习。

  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儿童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儿童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儿童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我在“变画区”中给儿童提供不同图形的底版,启发儿童想象变出不同的象形物体。给儿童有几根弧线的底版,儿童想象变出“妈妈的头发”、“弯弯的小河”、“小蛇赛跑”;给儿童两个半圆的底版,儿童想象变出了瓢虫、乌龟、蘑菇;给儿童圆柱体的底版,儿童想象变出了电池、垃圾筒、木桩;给儿童两线交叉的底版,儿童想象变出了剪刀、风车、小鱼。儿童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后来我提供了只有一根直线的底版,儿童居然想象变出十几种东西:铅笔、金箍棒、小旗、铲子、半块饼干、小饭勺、气球、一把剑-----运用类似“智力激荡”手法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在“加工区”里投放一次性饭盒、蟹壳、光明牛奶盒等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启发儿童根据这些废品进行加工。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孩子在一次性饭盒的旁边插上几根麦管变成了大闸蟹;另一个孩子则把饭盒打开,粘上数字及屏幕变成一只手提电脑!有的儿童则用牛奶盒挖了许多洞洞,再用一次性筷子搭上纵横的架子变成了“金茂大厦”。可见,把借形想象作为训练的手段,可以使儿童的创造力上一个台阶。

  我还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与创造力有关的内容,如:让儿童对一张似是而非的图案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猜测,做任意的想象;让儿童看一些抽象的图片,进行想象记录(结合我班名画欣赏的教学,我提供了画家米罗的作品让儿童大胆想象、联想,每人看的都有所不同,创造力得到培养)

  五、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儿童的创造激情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儿童的创造过程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儿童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儿童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讲评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语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糖盒、烟盒、饼干盒简单的粘贴在一起),目光里满含着期待。面对其他孩子举得高高的精美创意品,我有点漠视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原来,下面的饼干盒是爸爸妈妈的房间和大家吃饭看电视的地方,上面的糖盒是自己的房间,而那个扁平的烟盒是家里的大阳台,孩子还说多晒太阳身体才会健康。这么不起眼的组合却被孩子说的如此美好,我及时的报以这个孩子热烈的掌声,共同为这幢房子取名为“阳光别墅”。我想:这不就是孩子的创造思维吗?我庆幸刚才没有漠然视之。所以,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儿童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儿童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儿童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儿童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如:活动还没结束,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把一个稀奇古怪、装备复杂的“怪物”介绍给我们:我做了个会吃垃圾的机器人,大嘴巴是吞垃圾的,肚脐眼是排放垃圾的,两根管子是送走造出来的气的------孩子说的眉飞色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可以看出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儿童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儿童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经过一学年的探索,我认为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儿童来说,这种活动形式宽松,儿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积极的进行表现和创造,创造能力易于提高。对老师来说,这种活动区别于集体的正规活动,老师可以及时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到每个儿童的状况,及时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儿童生成,利于各种层次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儿童的现有水平,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陶醉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中,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儿童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儿童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儿童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儿童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儿童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儿童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儿童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