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儿童的创新精神同样包含上述几个层面,它指儿童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创新思维)、敢说(创新意识)、敢做(创新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创造教育、操作教育,尤其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可笑又可爱的形象,这些都是儿童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儿童美术活动关注的不是结果;它关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对社会的价值。儿童创新中的“新”是相对儿童自身而言而不是相对社会而言。
结合儿童创新精神的特点,谈谈我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看法。
1、珍惜和保护儿童创新的萌芽。
儿童的创新是浅显的,我们不要对儿童的创新要求太高。现在的教师和
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在美术活动中一味空洞地要求儿童去“创新”,或把儿童“引导”向成人事先设定好的“创新模式”中,结果我们会发现儿童在园和在家,会画出思维水平差异悬殊的画来。也许成人太看重近前的作品成果,这种对儿童创作的过多干预,过高的要求及对作品完美的愿望往往妨碍了儿童去创造自己的图式,妨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把孩子从成人规定的图式中解放出来,尤为重要。有一次,一位儿童在画海的时候,故意在上面涂黑了一块。这是一位很调皮的孩子。当时他的父母也在场,母亲立即批评了他:“好好的一幅画,干嘛要弄得乱七八糟!”但老师制止了家长的训斥,并和蔼地问孩子:“你是想画海水被污染的样子吗?”孩子摇摇头,父亲又忍不住道:“这想法倒是挺好的。”就示意孩子将黑色拉均匀,以达到“污染”的效果。这时老师又一次制止了他,并鼓励孩子说出这样画的原因。孩子的眼睛霎时亮亮的:“刚才有一只乌贼放了一肚子黑水逃走了。”多好的想法呀!幸亏这位老师及时地保护了孩子可贵的创新萌芽。尊重儿童,尊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尊重发展的实际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事。
2、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属于每一个儿童,而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与众不同的天资,创造力不是极少数儿童的特异秉赋,而是许多人共同的能力。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儿童以创新的机会,挖掘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用启发性和艺术化的语言,让儿童充分发挥主体性去进行大胆地创作。有一次我请儿童用夸张的手法画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住进建筑区里事先造好的大楼。我让儿童先充分理解“夸张”的含义,要求儿童抓住特征并夸大突出。结果,班上一些画画技能较弱的儿童反而让人刮目相看,有点“毕加索”味儿呢!儿童都有这样的潜力,但他们又十分在乎成人的评价。儿童的创新必须有一个安全的、不担心客观评价的环境。我们必须学会站在儿童的视点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接受他们非成人式的思考,承认他们的独特表现,不断鼓励、肯定他们的创新,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膨胀、不断发展。
3、经验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儿童创作反映的内容也是儿童的生活。有些儿童非常喜欢军事内容的图片,他们往往最乐意创作这方面的内容,画各式各样的飞机、坦克、导弹,并非常高兴,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然而要丰富的创新经验,必须丰富生活经验。创新也需要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不一样”。有的教师要求儿童的作品和别人的不一样,和老师的不一样;不要学别人,要自己想。其实这种闭门造车会妨碍儿童大胆独特的表现。一种有创造性的想法往往不一定有新的成分,而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一个只会因循守旧,模仿别人的人,他的脑子充其量只能作为别人的跑马场。虽然创造离模仿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意味着人是在框框之内还是在框框之外。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是对标新立异的追求。创新是需要向别人学习;需要不断交流的。除了丰富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外,教师应设计一个让儿童广泛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不断学习交流的空间。提倡同伴间、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倡向各种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和方法学习,使儿童在学习交流中逐步学会主动去思考、探究、发现新创意,以不断改变原来的构想。这样,他们才能画出显示个人独特感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