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也是儿童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培养儿童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游戏中,儿童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角色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满足儿童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快乐、对别人的关心与同情、成功的喜悦或恐惧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蛇蝎情感。其具有群体性,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儿童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或参加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儿童的游戏,分析游戏对开展的情况,儿童的表现几游戏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各班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怎样间接指导儿童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对儿童游戏过程进行观察。这不仅是教师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儿童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儿童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游戏中,儿童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儿童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儿童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儿童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儿童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儿童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儿童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儿童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中,以次作为指导促进不同角色间的的积极交往。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更要观察儿童扮演角色时操作材料的神情,包括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姿态等。从中可以了解儿童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以及利用游戏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观察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在游戏中应该把握时机予以指导,引导儿童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不断的发展。
再次,我认为在指导儿童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儿童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得更多的信息,儿童的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儿童的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的丰富发展,教师在指导儿童角色游戏时还要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儿童在游戏中的各种动向。例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指导,随机引导鼓励儿童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入。同时,儿童通过游戏又不断的丰富了有关知识,较正确的反映现实生活。例如:在主题游戏“医院”中,儿童扮演医生给病人开刀,常常不假思索,举刀就做手术。显然儿童对做手术的过程缺乏了解,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一些问题,让儿童展开讨论:(1)医生给病人开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2)在开刀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医生要采取什么措施?这个说:“开刀就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那个说:“开刀时病人要出血,要打止血针,还要输氧气、输血。”“开刀的房间只有医生和护士可以进去,家人只能在门外等。”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的粗浅知识,以后的“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自然把这些知识都用了进去。此外,要指导好角色游戏教师必须积极地参加游戏,并要有角色意识。教师以角色身份间接指导游戏,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也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的角色,机智的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而又不抑制游戏者独创能力。
最后,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儿童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因怕乱,给儿童的束缚太多。我认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儿童为主体的关系,这两者并不矛盾,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把儿童控制在“框框内”,儿童为主体也不是撒手不管,儿童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的“参谋”。这就是说教师要实施间接指导,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口吻,或以提供游戏材料的方法启发引导儿童,让儿童自己设计游戏项目,儿童就能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间接指导儿童进行角色游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教师必须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只有这样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道德、品质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将会对儿童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