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师范附小 闫兴芬
世界进入了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独生子女”的教育弊端也是日益显现。因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众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分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他们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但事与愿违。如此培养致使孩子变得懒惰、无能,本应是他(她)自己得事,他(她)却跟局外人似的。追根寻源,家长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主动做事、独立做事得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主体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发展与培养的问题,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的孩子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老师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努力,多渠道培养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为孩子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儿童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活动中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①在山东省民间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结合本园条件,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民间游戏的研究与实践。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民间游戏培养儿童的主体性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民间游戏是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所以倍受儿童青睐。实践证明:它不仅能满足儿童多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有独特的价值。
一、民间游戏与儿童的主动性发展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这种主动性可以逐渐发展起来,直至成为大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但使人能够揭露客观世界的奥秘,而且能够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②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思维和想象有一定的发展,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有兴趣,并有认识周围世界、操作物体等多种需要,民间游戏的开展正是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能极大地促进儿童主动性的发展。
(一)、民间游戏是儿童主动参加的活动。活动是儿童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在活动中成长的。他们参与游戏都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在幼儿里,当老师说:“现在你们去玩吧!”儿童会很高兴,甚至拍手欢呼。儿童做游戏,如跳房子、砸沙包等,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我们常常听儿童说“我们还没玩够呢,再让我们玩会吧!”这可以看出儿童对游戏活动的浓厚兴趣,兴趣会使人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二)、民间游戏是儿童自由的活动。游戏不要求务必达到既定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活动方式。儿童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自己决定。教育活动间隙、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儿童三三俩俩自由组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绝对是自由的。儿童的游戏,即使原先确定了计划和内容,也可以随时改换。如儿童正在玩“炒黄豆”,看见其他小朋友玩的“切西瓜”更好,会马上放弃“炒黄豆”去玩“切西瓜”。
(三)、民间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从心理方面而言,民间游戏结构松散,适应儿童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并感到满足和愉快,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如,“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不需要任何活动材料,只要四个人,两人一组,一个做猜拳人,一个做走步人,走步人站在起点线上。猜拳双方面对面站立,边原地跳边说“石头、剪子、布”,当说到“布”时,双方用脚做出自己想做的动作(两腿并拢为“锤子”,两腿一前一后为“剪子”,两腿左右分开为“布”),以动作决出胜负,胜方的走步人向前走一步。游戏反复进行,直至走步人到达终点,先到终点为胜方。游戏既能满足儿童跑、跳、走等多种活动的需要,还让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这是游戏过程给儿童的自然奖赏,也是儿童为什么喜欢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
在这类民间游戏中,儿童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活动的内容,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他们能主动控制活动进程。只有当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进行游戏时,才有游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才可能使儿童真正产生兴趣性、自主感体验。再者,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因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耗费精力小,也使儿童感到轻松动、愉快。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