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然而,由于受自身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儿童自发的游戏往往是简单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师及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观察力强的儿童就能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实的感觉和认识,比如老师在组织儿童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可提醒儿童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儿童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二、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我们在指导儿童进行游戏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而把孩子培养成富有想象,富有创造的人。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常用“假装”“好比”“好象”等词来表示想象的事物,他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所“假装”的人物,模仿所想象的角色来行动,并尽最大的努力装的更像,甚至还要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补充进来,使之更完美,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把地板当作“大海”,把椅子当作“汽车”等等。针对具体情况,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如玩“小小飞行员”的游戏,可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玩法?飞机起飞时是怎样飞?下降时又是怎样下降?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想象。当孩子在头脑中想想出一种新形象时,应帮助孩子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
三、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自选游戏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情感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当他们在游戏中产生一些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的想法时,老师千万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积极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
四、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
作为儿童教师,你会发现班上尤其是小班,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性情比较孤僻,见到陌生面孔的人就显得很腼腆,很难跟不熟悉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游戏是儿童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来改变儿童的这种状态。例如:让小班的儿童表演《高高兴兴上幼儿》,刚开始表演时,可邀请全班儿童一起上台来表演,只要求他们大胆地表现出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及之间的对话,然后趁机对那些腼腆的儿童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表演中去。中大班的儿童通过玩“医院”、“餐厅”、“小熊请客”等游戏,让儿童共同商定主题,制定规则,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这样,不但加强了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有利于克服不良倾向,培养合作精神。对个别儿童、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通过操作材料,使儿童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操作材料是指为儿童提供操作游戏的材料,让儿童在游戏中操作,操作中学习,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效果。与其他游戏相比,更加突出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题地位,它通过调动儿童所有的感官,运用肌体动作直接作用,也可以创造性地改变游戏材料,从而使儿童获得新的发现,满足自己的愿望。在这种动态中,儿童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形成完整的活动经验。但是,老师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分配游戏材料,尤其是对大班的孩子,应侧重于游戏的操作难度及复杂性。操作材料宜留有很大的想象余地,力图让儿童通过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反复尝试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训练儿童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意识,从而锻炼儿童的意志和品质,培养进取精神。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生活面、知识面越来越宽,好奇心越来越大,随之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幻想,幻想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自己在那里做什么等等,这就是游戏世界。因此,老师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来组织和指导他们的游戏,以便更好的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