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角色游戏中的点滴体会

2012-08-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愿望,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儿童游戏的实际需要。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下面我就谈谈幼儿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儿童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儿童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儿童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儿童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儿童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儿童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儿童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儿童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点心店、小吃店,民俗风味店等。在最原始的只知道买与卖的关系中,儿童通过观察、了解,又根据我班的主题活动进行调查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又自创了一个加工厂和成品买卖部,扩大了原有的经营范畴,延伸了新的游戏内容。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儿童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然而,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儿童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儿童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

  那么以下谈谈我在角色游戏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允许儿童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在组织儿童开展角色游戏前,首先是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儿童适当的帮助,或向儿童提出有效的建议。以前我也曾以导演的身份去控制游戏,生怕儿童玩不好。这样反而剥夺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儿童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停顿。但现在我先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中我发现儿童获得了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我们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与儿童在游戏中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儿童需要帮助时,应教给儿童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儿童需求时,可组织儿童讨论:怎样才能活动得既高兴又有意义?以便激发儿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游戏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做,往往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表现出很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到了“娃娃家”就“嘟嘟嘟”敲门进去,问:“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你们在干什么?”进了理发店便喊:“理发员,快给我来理发……。”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进行指导,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这样的指导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当然随机指导很重要),并注意游戏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造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儿童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儿童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儿童自己的意愿。要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儿童间的相互关系,不可用“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儿童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儿童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儿童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儿童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儿童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儿童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这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既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戏了。例如:儿童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可以指挥家中其他成员。儿童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儿童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典型言语和行为,是以儿童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一句话“拿药去,吃了就好了。”“病人”一走,看病就结束了。而“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查、关照病人的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里表现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动过程,这与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现实人物的象征性代表。由于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儿童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儿童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总之,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愿望,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儿童游戏的实际需要。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