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漫话游戏活动与创新教育

2012-08-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儿童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儿童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儿童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福建省莆田市逸夫小学:林艳红

  1、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任何儿童都离不开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2、在活动中,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构思、去建造。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一系列的建构性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感知觉、动作、知识和智力的发展。

  3、幼儿教育教学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片面强调其中一点,都会妨害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结构,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技能,也离不开创新个性的形成。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要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环境中去。

  游戏创新氛围锻炼参与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儿童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儿童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儿童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儿童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儿童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儿童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儿童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儿童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儿童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儿童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儿童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儿童;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儿童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儿童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儿童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儿童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儿童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儿童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儿童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儿童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儿童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儿童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儿童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儿童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儿童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儿童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儿童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儿童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儿童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儿童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儿童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儿童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儿童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儿童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儿童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儿童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儿童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儿童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儿童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儿童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儿童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儿童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儿童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儿童的创新举动,将儿童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儿童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儿童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儿童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儿童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儿童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儿童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儿童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儿童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儿童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的第一个发现是:儿童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儿童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儿童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儿童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儿童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儿童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儿童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儿童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儿童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儿童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儿童的创新潜能,注重儿童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儿童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儿童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儿童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儿童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儿童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儿童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儿童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儿童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儿童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儿童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儿童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儿童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儿童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