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游戏的整体上来说,我以往的教学总是尽量要求全班儿童“齐步走”,而现在我从一开始就把儿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能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简单的替代品,第二是独自游戏并不影响他人活动,交往能力较弱些,第三是旁观者或者不参与者。过去我不允许儿童旁观或不参与,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我总是尽量的把儿童“推入主题中”。现在我允许儿童“旁观”,因为这些儿童还未达到进入游戏的水平,那么“旁观”对他来说不也是一种游戏吗?
各国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对目前游戏产生的共识是“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找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并具有多样化特点。”就是说一种活动能使儿童感到开心、好玩、有意思,并以此为目的主动投身其中,积极从事的,这就是游戏。而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又是儿童独立自主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扮演角色、选择主题、选择玩具等,儿童是一切的主人。角色游戏的概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观念问题。如何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关键是教师在游戏中作用的体现。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可信任的,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环境,儿童才能活泼、愉快的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获得最好的发展。随着各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促使我的教育思想有新的转变,在方式上也与以前不同。
现在我就角色游戏中的观念变化谈一点体会。
从游戏的整体上来说,我以往的教学总是尽量要求全班儿童“齐步走”,而现在我从一开始就把儿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能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简单的替代品,第二是独自游戏并不影响他人活动,交往能力较弱些,第三是旁观者或者不参与者。过去我不允许儿童旁观或不参与,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我总是尽量的把儿童“推入主题中”。现在我允许儿童“旁观”,因为这些儿童还未达到进入游戏的水平,那么“旁观”对他来说不也是一种游戏吗?
我班的陈诗雨,她就是属于这一“旁观”队伍中的一员,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她是内向的女孩,不愿与其他同伴交往,往往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于这样的儿童我没有用老师的威信来强制她,而是先顺其自然,稳定其情绪,使她做一个欢乐的旁观者,当其看到同伴游戏入迷时我就向她介绍同伴今天玩的是什么角色,现在在干什么等,以引起她更大的注意,其二请能力强的儿童带他玩,久而久之她慢慢的进入游戏中,现在她也能主动参加游戏,不在做“旁观”者了。同样是儿童参加了游戏,但前者是被动,是老师要我参加,没办法,然而后者是主动的,是在同伴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形成“我自己想参加活动,我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以游戏的观察来说,以往在游戏时主要是看儿童玩得象不象,玩得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要求,而现在观察的侧重在儿童的角色意识、角色扮演的能力;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儿童象征性思维的发展;能否寻找替代物;儿童游戏中矛盾的产生及儿童是否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想知道这儿童是否有角色意识,于是我就询问:“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呀?”等等,这时我就会发现不同层次儿童的不同表现,有的儿童具有一定角色意识,会有一连串角色动作和语言积极与其他的同伴交流,有的儿童只限于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
儿童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给儿童创设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儿童象征性行为水准的基础。儿童象征性思维在角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儿童寻找替代物上,这也是我观察的重点。儿童寻找替代物往往是无意识的,由于以往我没有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使得儿童象征性行为逐渐消失,而现在我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儿童的无意识行为和动作,并及时肯定,使之变成有意想象和有意替代。
从游戏的评价来说,以往每天进行游戏评价时,大家都说时间不够,因此我常常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游戏的好坏,游戏的
对与错,而现在我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展示自己的想象,让每个幼
儿充分地表现,讲述自己开心的事,然后让大家同享这份快乐,同时又把游戏中的疑惑让大家来讨论解决,这样使游戏真正做到承上启下。
另外我觉得作好游戏的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及时的调整目标。
总而言之,以往我是游戏领导儿童,我指挥儿童,而现在是儿童领导游戏,在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下,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游戏中的一个媒体、一个桥梁,把儿童和游戏有机的联系起来,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导儿童更好的开展游戏,其次我认为创设美好的游戏活动环境是成功地开展角色游戏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观察则是提高儿童游戏水平,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措施;分享快乐是角色游戏不断发展、提高,承上启下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