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游戏的研究,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儿童游戏。而后两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儿童游戏的有效方法。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游戏的研究,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儿童游戏。而后两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儿童游戏的有效方法。
新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纲要”)提出儿童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是说,把作为娱乐活动的游戏引进到幼儿的教育领域,充分肯定游戏的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学活动的地位。这对儿童教育的改革起着重大影响。
游戏的特点是什么,它能不能成为幼儿教育活动?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游戏是儿童自主控制的活动,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确是儿童游戏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和自发练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尝试探索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他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自发练习是儿童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的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的经验和活动的倾向,如听故事,喜欢听过无数遍的,甚至同一种玩具也要反复摆弄等,很清楚,这种重复活动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他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自发练习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其次,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具有娱情性。表现为情感补偿与情绪宣泄,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而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世界,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所以前苏联的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第三,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具有假想性。儿童游戏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这是在描绘儿童游戏的实质内容,描绘儿童游戏的内在矛盾。我们知道,游戏的假想性帮助儿童解决了迫切想参加真正的成人实践活动与其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在逻辑上,事物的实质内容应该是体现其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假想性是儿童游戏的本质属性,这不仅仅是从游戏本身的过程来说,而且这也在说儿童的其他活动如生活活动等不具备这个特点,它体现着儿童游戏与儿童的其他活动之间的区别。
第四,游戏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具有非外在强制性。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其他活动不同,那些其他的活动如一般的生活活动与成人的期望、功利、规范、要求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制的外在目的。只有游戏才是儿童本人的事情,儿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为了好玩,尽管在游戏的过程中客观地实现着儿童的发展,但儿童本人在主观上绝没有这个目的,成人外在的强制的功利性目的更无法加进游戏当中去,否则就会破坏游戏,就不是游戏,就不是玩了。
儿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并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结合。把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体验、游戏性体验看作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只有让游戏伴随着童年,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让教育隐含在游戏之中,使游戏既能保证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儿童发展的过程实行自主建构,才能促进儿童个性健康的发展,使它在儿童教育里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而存在。总之,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游戏完成教育价值引导。
教师如何组织儿童游戏,实现儿童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环节: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经验。
新纲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儿童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而幼儿的游戏是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本质上游戏的主体性与教育的计划性并无矛盾,游戏的计划并不是现场执行的计划,而是置于头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指导的参考计划,它来源于观察与研究,关注和尊重个别差异,努力使每个儿童都得到满足。
教师要将儿童的需求、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之中。材料准备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与教师期望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儿童;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场地结构等对儿童游戏都会产生影响,游戏前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开展;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教师只有观察儿童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儿童的视觉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接纳儿童特有的感受方式、表现方式,把握他们的游戏线索,并顺应游戏流程和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整,使儿童的游戏得以拓展。因为这种观察针对儿童的需要,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孩子们永远欢迎教师以玩伴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游戏,在游戏中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可以是“艺术家学徒”、“调解人”、“监护人”、“平行游戏者”等身份去参与游戏,但要警惕那种以教育者、指挥者、主导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当教师成为主导者时,孩子的游戏行为往往被迫中断。所以教师应带着一颗童心去参加游戏,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和他们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快乐。游戏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讨论甚至解决问题,教师要巧妙的将分享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升华,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
4、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儿童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儿童整理游戏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享成功的经验。这种评价不是指结束时的讲评,而是指对儿童游戏行为表现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对儿童游戏作出评价,是对儿童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它不仅可以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对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组织指导工作做作出自我评价,以便改善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组织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