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儿童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如何确立合适的目标。目标不清楚,科学活动就如同失去了自身的灵魂。
如果让教师说说科学活动的目标,相信多数都能够套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说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术语。但是,仔细分析目前科学教育实践中目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教师对此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活动目标定位时,仍旧显得相当地困惑和迷茫,存在不少问题。
●目标空泛
例如,在一个《传声筒》的科学活动中,目标描述为:“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且不分析这个目标描述的第一层面存在的问题。单看第二层面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确定活动目标时,存在着直接套用目前倡导的一些“新理念”,而并没有对这些宽泛的概念进行具体化的阐述和理解。“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等等,这样的描述在科学活动的目标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这样的目标说了等于没说,因为这样的目标是高位的,太宽泛。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
●重知识,轻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
对于活动内容把握比较清楚的教师,能够在目标中明确地将科学活动中知识层面的目标表述出来。例如,“颜色变变变”的活动目标定位在:“通过动手操作,使儿童知道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培养儿童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判断能力。”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教师显然比较清楚,在知识层面要让孩子通过活动达到什么目标,但是,能力目标描述得并不准确。而对于在这样的活动中究竟可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教师仍旧不明确,因此在目标中没有体现。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其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仍旧是围绕让孩子获得一个科学知识为主线展开,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在活动中无法得到关注。
●缺乏明确的科学核心概念
在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活动定位为科学探究活动,但是在活动的设计上,却并没有一个可以探究的知识或者科学概念。例如,有一个“串水果”的活动,教师将其作为科学探究活动来设计,目标的定位是:“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老师、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水果串最下面的水果要先穿。”表面看,似乎教师在探究活动的目标表述上比较具体,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活动并没有一个值得去探究的科学核心概念。“水果串下面的水果要先穿”,这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如果失去了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核心概念,探究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活动,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记录、操作、得出结论的程序来进行,显然是比较牵强的。
●一次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
还有一些教师在设定科学活动目标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设计包含了多个科学核心概念。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孩子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目标的呈现上就可能是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比如在一次“磁铁”活动中,其目标定位在“让孩子通过探究发现磁铁的特性”。这就是一个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的目标界定。由于并没有明确磁铁的特性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磁铁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铁能吸引一些物品”、“不同的磁石有不同的磁力”、“磁石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磁石的两端磁力最强”,等等。如果在一个活动中,所有这些概念都涉及,可能导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无法引导孩子探究得出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
这种种问题都说明,新的科学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些理念,教师还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对于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科学探究所要求的具体能力和方法认识不够。具体说,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探究、什么样的内容值得进行科学探究、怎么探究,教师并不是很清楚。表现在目标定位上,就只关注出现“科学探究”的字眼,流于空泛、模糊。
同时,这也反映出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身缺乏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对科学的观念,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都不清楚所开展活动中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就很难在活动的目标上有清楚的把握;教师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实验,没有进行过探究活动,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一无所知,就很难在目标定位中对于活动所能包含的方法和能力有所考虑;教师自身对科学缺乏认识和理解,就很难挖掘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意义。
因此,当前在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科学教育目标背后的支撑和基础。具体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学教育目标所涉及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教师要从探究所确定的科学内容的角度,综合分析其所需要的能力,分析其中可以培养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在确定目标时,应该着眼于帮助儿童形成对科学的理解,即,通过探究活动,使孩子在理解一个科学事实或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是包含在对科学的一种理解之中。而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再将“对科学的理解”进行分解,目标的定位才更深入。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科学观,教师首先要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的特征和方法,才能够在目标定位上使科学方法、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到实处。
其次,要对科学探究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在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上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定义为: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证据和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把科学探究引入科学教育领域,指的就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掌握科学家研究自然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为什么当前要强调科学探究?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模式,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地位和价值。
对于科学探究,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科学探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对自然现象或问题的一种调查和研究。通过科学探究,个体发现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科学教育的范畴是自然科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认识民族”、“认识家乡”等不是科学活动。
第二,科学探究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不同,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但是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如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因此,在当前的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在目标上应该考虑如何使孩子对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过程有所认识。这些阶段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去思考如何能在目标上有所体现。
第三,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揭示自然的发展规律,个体要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测量、假设、实验等,以获得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教师在确定一个科学活动的目标时,应该对活动内容所包含的方法进行挖掘,确定跟内容相对应的方法目标。
从这个意义来说,在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中,应该避免简单的“动手操作”或“动手活动”。儿童科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能动的过程,能动的过程指的是身体和大脑的共同活动。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目标的定位上,应该考虑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引发儿童探究的问题,要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收集证据的方法、对证据的解释以及孩子们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等。
最后,要明确科学事实和科学核心概念在科学教育目标中的地位。
现在的科学教育目标没有将科学知识放在第一位,绝对不是说科学知识不重要,也不是说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没有一个科学事实或科学概念。
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定位是:要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孩子使他们在经验上、概念上、观念上为将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科学知识在科学教育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是科学探究活动,在目标中应该明确,要选择那些能够作为探究的知识。作为探究的知识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择确定科学教育活动的支配原则。因此,反映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核心科学概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有了科学核心概念,意味着儿童科学探究的内容是明确的。探究过程要围绕某一个概念而展开。有了要探究的内容,探究的过程才有意义;否则,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组织讨论,所有这些过程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以某一个科学概念为基础,才可能通过探究使孩子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对科学进行探究所必要的技能,形成运用技能和秉持科学态度的习惯。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