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不同的儿童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多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儿童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儿童的发展需要。
当前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儿童教育体系中,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儿童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儿童的智力,形成儿童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
一、科学教育的作用
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①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兴趣;②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儿童的科学意识,形成儿童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③儿童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④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语言故事《小壁虎找尾巴》,体育《走平衡木》、各种建构游戏等都包容着一定的科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科学教育的开展
1、预定目标,选择、设计科学教育内容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前可先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时代特征,确定各阶段的分目标,明确在这一阶段要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能力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展科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①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服务;②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贴近儿童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③各阶段内容循序渐进,呈层次性,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④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让儿童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2、开设区角,给儿童的自由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儿童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儿童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需要。
在科常区我们为儿童安排了各种科学小实验。如:“会转动的纸棒”,为儿童提供电池、纸棒、圆珠笔,让儿童自己来动手操作、探索,从而来发现塑料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后会产生静电,静电会吸引纸棒顺笔杆牵引方向转动。引发儿童对静电产生兴趣。
在劳作区我们为儿童安排了各种科学小制作。如:“蛋壳不倒翁”,为儿童提供蛋壳、牙膏、彩笔、剪刀等,让儿童试着做一做、画一画、玩一玩,从而来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由于牙膏挤进蛋壳底部后,蛋壳的重心下移,呈上轻下重的状态,所以就不会倒了的科学原理。
在生活区我们为儿童安排了一些简易的、安全的、并与儿童生活中有关系的科技产品,让儿童在探索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操作。如:“炖蛋”,为儿童提供微波炉、鸡蛋、打蛋器等来让儿童学习使用打蛋器把蛋打碎、打匀,然后利用微波炉炖蛋。与同伴共同分享操作成果,充分体验通过自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儿童在活动中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儿童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儿童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让儿童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开设各类区角要注意:①提供的内容、材料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容易理解和感知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太容易,不能激发儿童操作的积极性;太难,儿童不能理解,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发动儿童一起收集、准备活动内容与材料,一物多用,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促进儿童的有效发展;②材料要便于儿童操作,简便、卫生、安全,并易于准备。如用各类塑料杯、塑料管、洗衣粉、清洁精、洗手液等来制作吹泡液;用玻璃杯、可乐瓶、小筷子,提供方糖、盐、味精、小沙子、回形针等进行各种溶解实验等。简便的材料和内容还有利于儿童回家后的再探索,使科学活动得以延伸。③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的情绪体验,对爱动脑筋、认真探索的孩子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能力强的孩子适当提高难度,使其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能力较差的儿童给予适当帮助和提示,教师可高兴地与其合作,保持儿童探究科学的积极性;④活动的内容、材料要根据孩子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更换、补充,保持内容和材料的吸引力,促进儿童活动的兴趣不断被激发,不断有新问题产生,从而持久地保持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3、抓住契机,把科学教育渗透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儿童一日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容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如儿童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儿童思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得更稳?在午餐吃蛋时,启发儿童思考,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儿童多尝试,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得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儿童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她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儿童是终身受益的。
三、实施科学教育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教师对儿童实施科学教育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儿童探究科学的过程。即要丰富儿童粗浅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探求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儿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
2、要重视儿童的表达与交流。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差,决定着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儿童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儿童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促进儿童智力的提升。当儿童对一个问题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尝试,有了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以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儿童把探究过程和发现经过思维的梳理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儿童有了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就会有分享、有启发,在别人的肯定、质疑、讨论、争议中,儿童的思维不断梳理,明析,逐步向正确的认知靠近。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足儿童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动儿童表达与交流,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3、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不同的儿童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多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儿童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儿童的发展需要。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儿童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
4、要充分发挥儿童情感、意志、个性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的情感、意志、个性表现很明显。某些平时好动的儿童对某一科学活动兴致十足,能长时间认真观察、操作,用意志克服了好动的缺点;有的能力强的孩子面对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却轻易放弃了成功的机会……科学的成功需要有一个稳定而持久的情绪情感、活泼自信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在儿童活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激励,培养儿童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敢于挑战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情感、意志、个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方庄第二幼儿 王宇凡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