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儿童初步尝试了与同伴分工合作,逐步学会了克服自我中心,注重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儿童在教师的提示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动,促进了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儿童在看到共同行动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同伴间的默契和协调,进一步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乐由情起”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也是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当孩子们听到活泼、欢快的音乐时,会非常高兴地摇头晃脑,当他们听到庄严、严肃的音乐时会肃然起敬。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情感”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工作几年来,参加“快乐音乐、主体情感”的课题研究后,我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的音乐活动来激发起孩子们快乐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快乐的音乐活动环境:
《新纲要》中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儿童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现代教育应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开放、快乐的环境,给孩子提供自主和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确保儿童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班中设立“音乐区”,其中放置一些头饰、彩带、节奏乐器等,通过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自由的表演、自由创作,孩子们可开心了,当响起轻快的音乐时,他们有的说:“是小兔来了”接着会做出模仿动作,有的说:“我觉得是小猫来了”他也做起了自己喜欢的动作,还有的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觉得是小鸡来了。”自己就做起了小鸡的动作……
很多人都说:“女孩比较喜欢音乐,男孩就喜欢玩。”其实不然,我发现我班的很多男孩也很喜欢音乐,但是由于平时主动参与的不多,看到女孩跳的那么好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唱唱跳跳了,发现了男孩的这一特点后,我们就多为班中的男孩子创造机会,多鼓励他们,多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现在有很多男孩子很喜欢跟着音乐唱唱跳跳,有时还能自编许多优美的动作呢!
二、挖掘作品的快乐情感因素: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和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启发儿童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
1、乐在感受中:
我们将音乐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之中,早晨来园时,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园,使孩子一进园就进入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在午餐时弹奏一些优美流畅的音乐,或轻声播放一些悦耳的世界名曲,给孩子一个安静、舒适的氛围,陶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在和孩子们游戏时,我们也运用了音乐,避免了教师枯燥的口令,现在孩子们一听到活泼的音乐就知道要做游戏了,听到舒缓的音乐知道要休息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儿童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前提。儿童有意识控制自已行为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儿童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儿童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教师要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及本班儿童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志儿童审美的兴趣。在选择教材时,我们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效,因此我们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儿童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儿童感到有趣味。
教学设计也包括整个音乐活动的设计,而设计好整节音乐活动的环节与环节的自然过渡也非常重要,不但提高了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力,从而完成了美育的目标。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儿童的情绪。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儿童的兴趣会很高涨,儿童会积极参与。
3、乐在探索中: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儿童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儿童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此外,平时我还让儿童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儿童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中,让儿童试着在玩具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些过程中,儿童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儿童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4、乐在创造中: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儿童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通过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创编出了各种配器方案和变通总谱。我还让儿童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儿童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小班儿童年龄特点,我只要求他们改编个别名词、动词或象声词,并用新词代替原歌词中的相应词汇。对中、大班的要求就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儿童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5、乐在交流中: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尊重个体发展,又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了声音的轻重、快慢等,辨别了各种音色的特点,并逐步学会有意识地将乐器与相关事物匹配,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们体验到快乐,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不知不觉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教师通过参与性指导,采用各种方法,利用儿童的好奇,不断为儿童提供新奇刺激,引起儿童对未知因素的探究,唤起儿童求解的动机和愿望,促进儿童观察、探索、实践,促进儿童分析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在教师参与指导下由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挖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陶冶儿童的情操,而且是开发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重要渠道。
而教师在参与性引导,尊重、理解儿童、和儿童打成一片,专注地投入活动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气氛活动活泼,儿童心情放松,个个敢说,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预成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有效得到验证,师生共同得到提高。
同时,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儿童初步尝试了与同伴分工合作,逐步学会了克服自我中心,注重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儿童在教师的提示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动,促进了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儿童在看到共同行动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同伴间的默契和协调,进一步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儿童的音乐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从不喜欢上音乐课到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学得愉快,学有所得。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实验,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进步!我愿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美好的音乐殿堂,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共同成长!
常州市小百灵艺术幼儿 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