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比较法”教学初探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何谓比较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也有同一单元两篇课文内容大致相同,写法大体相似或内容不同写法有同有异的比较,还有不同一个单元,不同一本教材,体裁不同,写作方法有同有异的比较,再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此等等。

  比较的范围也很广,大而言之,可以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较。小而言之,乃至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一不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完全相同。

  我把比较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在同一单元内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讲授新课,或进行单元复习。其二是超越单元界限的比较,这种方法适合于高考前的总复习。

  在同一单元内进行比较,可分下边几种情况。

  1.同一单元几篇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入选了《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明湖居听书》、《灌园叟晚逢仙女》四篇古典小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从小说种类上。前三篇均是长篇小说节选,分别选自《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后一篇虽不是长篇,也是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节选出来的。②从叙述人称上。这四篇小说均为第三人称。③从时代上。这四篇均为明清古代白话小说。④从表现手法上。《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先声夺人以及介绍人物时详、略、虚、实相间的写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是通过曲折紧凑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明湖居听书》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白妞的歌唱艺术;《灌园叟晚逢仙女》则是通过虚构情节以及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同一单元内容大体相同,写法大致相似的两篇课文的比较《伐檀》、《硕鼠》这两首诗从内容上说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以及被压迫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两首诗的三章都重叠,二、三两章和第一章相比,都只换了少量的词,这种结构形式,称为“重章”和“复唱”。

  另外,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硕鼠》主要用的是“比”的手法。至于说到《伐檀》的表现方法,历来说法不一。朱熹认为是赋,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认为是比,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认为是兴。我们认为这首诗的表现方法从总的来说应该是赋,但是每章的第三句是兴,也有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的句子,理由是诗的前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后边责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

  3.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几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异同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入选了三首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上,《梦》诗展现了蔑视权责的傲岸品格;《茅》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琵》诗对当时摧残人材的强烈控诉。从写作形式上,《梦》是一首七言古诗,它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了四、五、六言和九言,诗句有长有短,句型多变,节拍有缓有急,便于抒发作者自由奔放的感情,它可说是一种新式的古风。《茅》也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四句,其中九言四句,两个字仅一句,其余均属七言。它形式灵活多变,兼有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运用这种形式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琵》则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它在平仄上也很讲究,它可称得上是“入律的古风”。

  4.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两篇课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是记叙文单元,包括三篇写人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火刑》和一篇记事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文章。我们可选择其中相近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进行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以写科学家为内容的写人的记叙文;②都以赞颂献身科学、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崇高精神为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③都用大量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④都是通过肖像、语言、环境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⑤文笔和语言都较朴素、平实。2.不同点。①人物的命运和经历不同;②记叙方式不同:前篇为顺叙,后篇为倒叙;③人物描写方式不同:前篇除肖像、语言、心理描写外,多用行动描写;后篇没有行动描写,较多地引用了资料;④景物描写不同:前篇着重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后篇着重在对比中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

  5.同一单元中同一作家同一文体的两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异同的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同是驳论,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诸如都是开门见山揭示敌论的论点或论据,都是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驳论方式,在论证过程中都是坚持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略微提及就行了,而把着眼点放在不同方面:①两篇虽是驳论,但前篇主要是批驳,后篇则是驳论与立论并重;②在揭示敌论论据顺序上,前篇先揭示论点,再揭示论据;后篇则是先揭示论据,再揭示论点;③在批驳的具体方法上,前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并运用了反证法;前篇大量运用了嘲弄讽刺笔法,后篇则不全用讽刺笔调,还有对人民的赞颂;在语言上前篇更为幽默犀利,这些异同要学生细心地体会。

  超越单元界限进行广泛的比较,又分为下边四种情况。

  1.把高中整套语文教材,按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和杂文分成五大类进行综合比较不过采用这种比较法,只适合于高考前的迎考复习,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必须在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收效不会大。

  2.不同作家不同体裁而写法有同有异的两篇课文的比较例如《屈原列传》(高中第六册)《过秦论》(高中第四册)是两篇文体不同而写法有同有异的文章,它们都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但它们的内容和体裁不同,因而写法也有区别:前者是史传性作品,叙述史实和议论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整篇文章围绕屈原这个人物组织安排材料。而后者是史论性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篇末点题的写法,前几段大量的史实叙述,为末段的议论作依据。整篇文章围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论点安排材料。此外,《过秦论》先摆事实,再作分析;而《屈原列传》则是每段都有叙述和议论。

  3.不同作家体裁相同,内容和写法也大体相同课文的比较《药》、《夜》(虽都入选于高中第三册,但单元不同)都是小说。它们写作的时代虽不相同,《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即“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而《夜》却写于1927年11月4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蒋合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惨遭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这两篇小说都分别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或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和革命人民的罪行,坚信黑暗势力一定会推翻。虽说它们所表现的主题不尽完全相同,但也有其相似的一面。

  从小说的标题来看,虽说各只有一个字,但标题寓意深刻。《药》是穷苦的城市贫民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不仅简明而集中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小说《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标题?这固然是由于所写的故事情节都是在夜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之下,但是黑夜是有尽头的,总有天亮的时候;反革命势力只能猖獗一时,它们终究要被人民的力量消灭的。

  《药》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被杀。而《夜》在结构布局上,也巧妙地运用了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把全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明线是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反动派杀害后由恐惧到勇敢,由悲伤到愤怒,初步觉醒的故事。暗线是革命者孙映川夫妇献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故事。为什么把老妇人和孤儿的形象摆在正面描写而把青年夫妇和他们的牺牲场面放在侧面描写的位置呢?这样安排,固然是在白色恐怖下作者不得不采用的曲笔,但它也是服从本文主题的要求的。因为本文主要不是表现革命者的英勇不屈,而是表现人民群众对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愤怒和反抗。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特点,掌握得更扎实了。

  4.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有学生问:“为什么《范爱农》、《藤野先生》是散文,而《故乡》、《祝福》、《阿Q正传》、《一件小事》都是小说呢?我认为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两篇是属于以记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它写的是实有其人,事实也基本上是真实的,而且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那末后四篇为什么是小说呢?因为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经过典型加工了的,是拼凑起来的角色。也许有学生会问:《故乡》里不是有“迅哥儿”之称,那不是明明指作者鲁迅吗?我认为这里的“迅哥儿”不一定指作者自己(当然整个作品一定会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像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中的“我”不一定指作者自己一样。通过这样一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对小说和以记人为主的散文能够区别,不致弄混淆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法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事实证明,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