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1--数学思维论文

2007-08-2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而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层面。 
创新精神的存在对幼儿的成长贡献极大。首先,幼儿期的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其长大后的创造力。其次,幼儿的创新精神对其整个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能使幼儿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的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了。此外,幼儿的创新精神在其同伴中也可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幼儿往往能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种种新的、与往常不同的活动形式,这样就对其所在集体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从而更易在集体中处于重要地位。这样,也更能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及现今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材的需要,所以国家提出了“创新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主课,与母语、英语一同构成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有关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开展数学研究的也不少,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相关研究却微乎其微。其实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对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强列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进行数学教育研究时,突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期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累有关观察周围事物的数、量、形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和探索的技能,尝试和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实验中,我们将改革重点放在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找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注意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初浅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对幼儿本人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使数学活动真正促进思维,让幼儿体会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们积累了这样一些经验与体会: 1、合理的内容安排与把握是创新的基石。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尊重学科自身规律,将教学重点落在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教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上。因为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积极因素,是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的一种反映,这种内在联系就是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幼儿初步探索数学关系,不仅加深了对有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用规律进行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增长。如学数的形成,以往教师容易只局限对这个数量本身的认识。通过反复的点数、按数取物或听音报数等,使幼儿熟悉这一数量。活动形式机械,幼儿思维也较局限。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只是被动地让老师牵着走,按老师设计的步骤一个一个环节地来加深对此数量的印象。而现在,我们将重点落在这一数量与其它数量之间数差关系的比较上,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空间就广阔、开放多了。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操作、比较,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数量的认识,而且了解了它的形成及它与其它数量的相互关系。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开放性的活动给幼儿的创新提供了弛骋的空间。 
2、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创新的前提。数学活动不象幼儿园其它学科,它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理性成份较高。而幼儿阶段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相对于其它学科,它较难引起幼儿的兴趣。有难度却并不代表幼儿就会对此学科失去兴趣,只要方法得当,同样能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欲望。所以我们在这次实验中,始终将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作为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孩子们现在对数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只要一看见我们课题组的人进班,就会欢呼雀跃地围拢过来。孩子们将参加数学活动当成了一种奖赏,每次活动结束后,他们也总会围着我们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学数学?”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分析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开放性的活动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平等、溶洽,相互信任。由于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迁移到了对老师所教这门学科的喜爱;②教师对每个活动的精心准备及在每个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以自身对数学活动的极大兴趣去感染孩子,使幼儿受到感染与情绪带动,也逐步对数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③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精心选择操作材料,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幼儿充分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④了解幼儿各自不同的水平,及时发现活动中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使幼儿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创新的手段。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释疑在后。”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使幼儿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如:在《区别高矮》这个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的高矮差异;再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已掌握了颜色、形状、大小标记并能灵活运用,让幼儿学习举一反三,自己设计高矮标记;然后让幼儿运用自己设计的标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高矮排序练习。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的去探索与思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整个活动幼儿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的各种高矮标记,令我们老师都自叹不如。 4、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创新相互依存。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会使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达到一个新境界,即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数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有明确的目标,既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要始终树立这种观点,既每个学科的教学,不只是要引导幼儿掌握好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的,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时养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勇于探索,有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等,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目的。以前在数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畏难准备操作材料及活动后的收拾,给幼儿创造的操作机会很少,许多活动都是教师讲孩子听的格局。没有探索就很难创新,自然也没养成良好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而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层面。  一个学期的实验有了一些收获,但我们也找到了下一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的方面,如:①难点的突破。怎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操作、发现,来突破难点,还需要多钻研;②关系的把握。每个课题与哪些知识点有关联,还需要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各种教育资源;③知识的迁移。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还需深入探索;④怎样通过每门学科的学习,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都是我们今后需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的操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单调的学习方式及抽象的学习内容,使有些孩子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现在由于操作机会多,活动中孩子的主动参与性强,在多次操作中,通过教师的有目的引导与要求,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明确了每次操作的要求,操作不断规范。在这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投入。良好学习习惯自然也逐步养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教育理论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