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儿童是思维从表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过渡的阶段。但表象仍占极为重要的地位。故事教学是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故事中,小动物能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讲话、有感情;各种各样日常生活看似无法行动的、没有思维的物品也变得活生生:受了伤会痛,会伤心、会落泪,有喜怒哀乐……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满足了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儿童情感需要,让动物代替自己去思考、去体验,一个童话世界是那么得五彩缤纷。
《讲故事,学思维》丛书按照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序列安排,而且故事内容多选自与儿童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例,贴近儿童生活;另外,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很适合儿童讲述。
在教学中,我运用《讲故事,学思维》丛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儿童讲述故事的积极性。以故事《将军买刀》为例:
一。教师第一问:概括全文要义
教师提出相关的几个问题,儿童带着问题观察阅读。
如故事《将军买刀》,教师首先提出下面几个问题:将军为什么要买刀?将军买了一把什么样的刀?将军的刀为什么会断?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买刀?引出将军买刀是为了要去与敌人作战,从而为观察“作战”的画面大下铺垫;
第二个问题:买了什么样的刀?为将军下一步“刀折断”买下了伏笔;
第三个问题:刀为什么断?概括了全文内容,将军只重外表,不看实际,最终导致“刀断”。
这是第一步三个问题,此时问题不宜过多,“2-3个为宜”,问题太多儿童容易忘记,太少了又不能概括全文内容。
二。教师第二问:启发儿童思考
教师提出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鼓励儿童讨论,启发儿童思考,发现新问题。
将军买了不好的刀会怎样?将军买了好的刀会怎样?
让儿童充分想象,学习从正反两方面认识问题的实质,克服其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和不可逆转性。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发问:
你认为将军应该买什么样的刀最好?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启发儿童讨论思考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并转换角色,让儿童扮将军去买刀,想象自己会买什么样的刀。使儿童在想象中,代替将军去思考、去行动,体验“亲身经历”的感觉。
三。教师示范讲述,提出第三问:体会语言魅力
教师按照图书中的文字,示范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老师把书上的文字读一遍,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书中的句子和你讲的那里不一样?你认为用哪句话来说明这件事情更好?
教师的两个问题并没有强迫儿童一定要按照原文来讲故事,而是让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分析怎样讲更好,从而让儿童体会“语言”的魅力。
四。儿童讲述,教师参与:请儿童来评价老师
儿童有了自己讲,听教师讲的经验,此时教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伴之间相互讲。他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一句话用在自己的讲述中,从而丰富其故事内容。
这里强调“教师参与指导”,教师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儿童的讲述指手划脚,而是蹲下来和孩子坐在一起,像他们一样参与故事的讲述,讲完后,请儿童来评价:老师讲的故事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之时,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格外高涨。
通过自动观察讲述、启发引导复述故事,儿童讲故事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今天还不讲故事”、“我讲的故事最最好”、“比比看谁讲的完整”成为儿童经常说的几句话,儿童自信心提高了,兴趣增强了,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几名儿童也纷纷要求到前面讲故事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