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长作用,优势互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幼儿内外环境、幼儿与社区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充分吸收了包括儿童、家长各方面的意见。
2001年7月2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儿童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是儿童教育改革的指南,更是国家对全国幼儿教育指导的总纲;同时,也为幼教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我们结合我园的实际进行了全面扎实地学习与研讨,从而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探索出一种以瑞吉欧方案体系为指导的教育模式,我们开展了扩展儿童活动空间、促成儿童在自由、自发的方案活动中获得主体性体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引导儿童自主进行深入探究活动等实践研究,完成了以游戏为主要的方案与教学的整合,并形成文本,在全园进行经验交流,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以此推进了对新《纲要》的创造性落实。
一、分析实践现状
发现存在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对照瑞吉欧方案教学实质,分析幼儿现状,发现三个问题。
问题
(一):教师及时调整教育目标,灵活改进方式的能力较差问题
(二):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问题
(三):对游戏中潜藏的教育主题及作用缺乏正确判断和足够重视二、提高认识,调整教育指导思想,深化对《纲要》的理解针对幼儿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纲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我们以发挥和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以方案活动为突破口在各领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探索研究活动。研究构想:第一步:在借鉴瑞吉欧方案教学研究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纲要》精神经过专家指导与课题小组共同商讨,以及对幼儿游戏、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分析,确定方案活动的组织、指导原则。第二步:向教师介绍研究构想,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后开始实践。在实践中,针对活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与教师一起探讨、摸索改进。第三步:分析方案活动对促进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潜能,探讨总结可借鉴的,具有指导性的方案活动的组织的形式和指导方法。
三、落实《纲要》精神
创新开展方案教学活动自2001年以年,我园进行了方案活动与各领域教学的整合研究,根据儿童的兴趣建立了以主题网络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儿童先后对“骨伤了怎么办?”、“蛋”、“蚂蚁”、“服装”、“着火了怎么办?”“飞呀飞”等20多个方案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儿童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主体性的体验,下面以模拟生存游戏“骨伤了怎么办?”实录为例,介绍我园大班儿童在方案活动中的探究过程。
1、发现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交流,了解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
儿童的兴趣往往是偶发与短暂的,因此,抓住偶发兴趣并引导儿童深入持久的探索是提高儿童游戏水平,帮助儿童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骨伤了怎么办?”这一主题的产生也是属于偶发性的,其起因就是一位小朋友在假期中摔伤,胳膊骨折,骨伤两周后送入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和注意,也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安全教育契机,它不但可以教育儿童自护,而且还将使儿童掌握自护的一些方法,并产生相应的同情心与责任感。于是有关骨伤的方案活动便由此产生。首先儿童通过讨论的方式表达对骨折儿童的同情,及对骨折的认识,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50%的孩子认为骨折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同时对为什么会骨折?骨头是什么样的?胳膊上带的是什么?产生了好奇,于是探究活动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2、组织或单独探究。
问题提出后儿童很自然的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己的小主题,他们的探究方式也不同,有的是通过翻阅书籍获取答案;有的是通过家长讲解;有的是上网查寻;有的是请医生妈妈进行讲解,在小组交流中孩子们获取了很多信息:骨骼构造、为会么会断折,石膏的妙用、怎样防止骨折……
3、表征。
儿童的表征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探究活动,他们通过绘画、记录、谈话、制作、讲述、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4、交流成果这是儿童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一小组都有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多种能力。
四、分析总结,不断提高
(一)从儿童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中生成教育资源在我们开展的方案中,主题(问题)提出来自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教师敏感地察觉到儿童兴趣与需要后,及时组织指导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并且随着活动的发展,根据儿童出现新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建构出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儿童游戏活动之中,最终帮助儿童学习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以“骨伤了怎么办?”活动为例来加以说明。
(二)开展生动丰富的教育活动在我们的研究中做到了不同课程领域与游戏相融、整合,促进了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在我们己开展的活动中,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这四个课程领域整合的较为明显,尤其是同伴间协作意识增强,协调能力提高,集体荣誉感增强,这非常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也经常会有艺术领域的内容介入和融合。以上这些课程的整合,都是在让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前提下,由儿童发起教师协助下自然而然渗透扩展的有机结合。
(三)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长作用,优势互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幼儿内外环境、幼儿与社区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充分吸收了包括儿童、家长各方面的意见。为了让家长认可并得到其帮助,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首先,通过家长宣传栏、板报、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我园课题研究的信息和内容。指导家长协助教师搞好课题工作。其次,充分探掘每个家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五、活动反思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不断的研究和反思中,老师在逐步学习改变自己,减少直接提出问题和替代儿童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儿童在自由、主动、探索的状态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也掌握了这种方式,开始有了创新的意念和解决的能力。另外,如何在最近发展区内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支持,一直是教师很难把握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呈动态的,往往是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注重倾听孩子的建议和提问,加强对活动的观察,支持并饶有兴趣地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这样,教师就能随着活动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把握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们对教师做到了三个允许:
(1)允许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调整课程。
(2)允许教师自主地支配时间,安排一日活动。
(3)允许教师灵活撰写反思计划。最后,我们不仅要关心儿童自身的生成潜能,还更应注意社会文化背景,师幼互动,儿童间的互动,幼儿、家庭和社会互动等方面因素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影响。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认真贯彻《纲要》,将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发展为本。
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砺剑幼儿 雷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