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浅谈儿童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教师在指导儿童角色游戏活动,与儿童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给儿童的想象提供一个自由的发挥、发展空间。

  一、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儿童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儿童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儿童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儿童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儿童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儿童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儿童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儿童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二、儿童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师幼互动及其意义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儿童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儿童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游戏中教师与儿童进行互动,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及儿童的游戏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儿童的需要并给予适宜的帮助,以各种形式提醒儿童做得不足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行为,丰富儿童的游戏内容,使得游戏情节更为生动。适当的互动,有可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游戏行为的鼓励与赞同,这些在行为上和心理上都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幼儿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教师许多不适当的指导,不适时的介入,造成了教师与儿童互动上的障碍。儿童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游戏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她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儿童的行为,儿童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次集体游戏中,教师要带儿童到游戏室里去玩角色游戏,游戏室里有“商店”“理发店”“医院”“餐厅”“邮局”等区角。教师在带儿童到游戏室前,把儿童按照相同的儿童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区角安排一个小组的儿童去玩。其理由是:怕孩子弄乱了游戏室里的玩具,把儿童分组,可以知道是哪些孩子在哪个区里玩,如果游戏室里的东西被弄乱了,也能知道是谁没把玩具收拾好了。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是儿童高度独立自主的活动,儿童玩什么主题,确定多少角色,情节如何进行,采取什么玩法,使用哪些玩具,遵守怎样的规则,都应由儿童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来进行。而该教师以不弄乱游戏玩具为由,硬性地规定儿童的游戏角色,违背了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

  2.教师忽略了角色游戏本身的价值

  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局限于将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游戏自身的本体价值。教师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儿童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机械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例如,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天生的死敌,而某中班班儿童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时,孩子们可不想按照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规来玩这个游戏,他们都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而且都很喜欢里面的小老鼠和猫,他们想把猫和老鼠变成好朋友。于是,他们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小老鼠看见一只小鸡掉进河里,可是小老鼠太小了,救不了小鸡,于是就去请在河边钓鱼的小猫来帮忙把小鸡救起来,后来它们成了好朋友”的游戏情节,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的。可他们的老师由于跳不出现实生活所规定的框框条条,认为猫和老鼠一见面除了追杀与逃命就没有第二种模式了,怎么可能成为好朋友?这是不符合常理和科学的。于是该教师就对孩子们说了一大堆所谓的科学道理,告诉孩子们老鼠是坏蛋,它们会偷东西的;猫只有会抓老鼠才是有本领的猫,猫看见老鼠了就该去抓住它们,不给它们做坏事,并教育孩子们以后不要玩这个不合理的游戏了。在这里,儿童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展开游戏,而是教师硬性地规定儿童要把一定的知识、道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角色游戏最大的两个特点是(1)高度的自主性。(2)自由地把想象中的东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教师过分地追求游戏所要达到的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儿童的想象,整个游戏对儿童来说就索然无味了。因此,在这种被异化了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一起被窒息了,游戏丧失了在幼儿活动中应有的教育功能。

  3.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兴趣被限制

  在角色游戏中,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之一,现实中,成人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儿童的世界。教师、家长不辞辛苦,花费精力和金钱为儿童购买玩具,把属于儿童的小空间布置得精致有加,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再加上承认赋予的一些规则,限制了儿童对游戏材料的使用。在大班年龄段,儿童已经有了初步的制作玩具的能力,他们会使用一些玩具、物品组装起来,作成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善于利用已有的物品代替他们所要的材料,这些都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常看到儿童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就像成人会对各种抑制他们的因素反感,会千方百计地消灭这些因素一样。有时,儿童兴高采烈地用一些材料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东西时,成人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他们的要求,若是不符合,则全部被封杀,不得玩。例如:某大班儿童在户外活动时,自发性地组织了一个角色游戏“超市”,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超市里的东西,等待客人来购物。他们的商品,其实都是些替代品,游戏场地的旁边是一块空地,平时这里是幼儿的种植角。有个孩子突然想到要用泥巴来捏成饺子、包子等物品,许多孩子也表示赞同,于是就动手做了起来。该班的保育老师看到后,严厉地训斥儿童:“你们怎么玩泥巴?脏死了!全部把手上的泥巴丢掉,然后去洗手,平时我是怎么教你们的?不要玩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只好在教师的威严之下依依不舍地丢掉手上的东西,这个游戏也玩不成了。其实,儿童是凭借游戏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在活动的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得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游戏水平。

  4.儿童在游戏中的游戏行为被误解

  儿童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介入,教师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儿童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等。但是有的教师看到儿童出现一些相对不适当的行为时,也不经过了解情况,就直接责骂、批评孩子。例如,有几个中班的孩子在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游戏情节进展到“警察”去抓“小偷”,“小偷”拼命挣扎,“警察”就和“小偷”打了起来时,教师看到了,急忙把孩子们拉开,噼里啪啦地就骂了孩子们一顿,也不给儿童解释的机会,还叫孩子不得胡闹。我们都知道,角色游戏就是儿童通过扮演某些角色,依照自己的已有经验模仿某些成人的行为。儿童在电视上看到过警察抓小偷的情景,于是就在游戏中把这个情景加以想象并再现出来。儿童出现“打架”行为,也只是游戏的需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介入,使得儿童的游戏受到影响,严重地打击了儿童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儿童活动的观察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儿童行为的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以及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的决定。

  (三)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

  1.尊重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应享有游戏与娱乐的充分机会。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进行游戏等,都应由儿童自行决定,教师只能是给儿童建议,使得他们的游戏活动更加完善,而不能强加干涉。只有当儿童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儿童游戏的主动性,他们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儿童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2.灵活定位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除了承担这些角色外,还应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时、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组织者,援助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儿童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儿童的游戏进行情况良好时,我们可以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当儿童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游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扮演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3.减少对游戏活动的控制

  游戏是儿童自由自主的活动,这决定了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活动中他所获得的自由的多少,自由度越大,他们的自主性就发挥得越好。但是由于成人对儿童游戏活动过分控制,使得教育机构中的大部分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丧失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出现了游戏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倾向。。在这些游戏中,儿童的行为往往置于教师严密的控制之下,教师过度强调游戏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的重要性。这样既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又不利于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愿望,减少对儿童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为儿童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游戏氛围,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快乐成长。

  4.确定指导的时机,把握好指导对象的范围

  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得是否逼真,他们往往采取合作游戏的方式展开游戏,组织性和集体意识明显增强。这时,教师的指导一般是在游戏的情节发展不利于儿童、游戏内容贫乏、情节无法进行下去时,才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要适时,并且要抓住关键的时机。如:在玩邮局游戏的时候,里面的“工作人员”在里边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百无聊赖地站在那里。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假装不知道怎么写邮址或贴邮票,或不知道要贴多少钱的邮票等,吸引邮局的“工作人员”主动前来介绍,这样就可以丰富游戏中儿童的角色对话。有的教师在指导时,没有确定好指导的对象,造成需要指导的儿童没进行指导,不需要指导的儿童又进行不必要的指导。因此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必须经过细致的观察,确定好指导对象的范围。有的儿童生性内向,做事不够主动,对游戏的兴致不高,对于这样的儿童,教师应多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支持他们去扮演一些活泼、大方、积极向上的角色,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性格。

  5.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儿童时期,孩子的经验还处于一个非常薄弱的时期,他们做事情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成人,而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游戏中,成人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同伴互动、协调的时间,往往指望一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就可以扮演得十分到位,从而造成教师在前面带路,儿童在后面拼命追的现象。教师们应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儿童,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成长、积累各种生活、学习经验,达到发展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指导儿童角色游戏活动,与儿童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帮助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游戏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给儿童的想象提供一个自由的发挥、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丁海东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何磊:《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幼儿游戏与玩具研究(文选)》,早期教育编辑部,1992年12月。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4期。

  [4]徐丽玲:《试论儿童角色游戏及其指导》,《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编辑出版社,2004年7月。

  [5]马娥:《幼儿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透视》,《教育导刊》,广州教育导刊杂志社编辑出版,2006年9月。

  [6]罗惠敏:《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优越性》,《当代幼教》,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11月。

  作者 吴锦婵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