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因此,早期儿童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儿童的幸福之源,离开它,儿童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为此,我们积极建构儿童心理教育课程,旨在让儿童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儿童心理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个性化就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一个人越来越显现出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社会化是指特定社会通过各种措施使个人形成该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因此,在儿童心理教育课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既要重视儿童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又不能忽视儿童的个性化,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儿童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
2、渗透性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心理品质,将儿童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儿童的体能,教授学生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巧,而且要训练儿童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讲有关伟人的英雄事迹、祖国山河等等精选故事,陶冶学生的人格。
3、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又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一行为结构。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结构,不仅要从内在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教育,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否则会出现偏差。
4、适应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快,但有规律与顺序。要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顺序,预测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并做好相应的教育准备。心理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心理教育方法与措施的选择等等都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具有直接体验性与游戏性的特点,心理教育要通过直接经验和游戏的教育方式影响儿童,让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这样会学得更快更好。
二、儿童心理教育课程框架及要点
儿童心理教育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各项活动的整体计划。它是从属于幼儿总课程中的一个子课程。它与其它子课程是分综结合的关系:既有各自独立的培养体系,但在教育过程中,又不是单元割裂、单科独进,而是注意相互渗透,加强横向联系,使子课程本身的有序化与课程间的结合化有机统一。
心理教育课程的编制是以促进儿童各发展领域整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儿童期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目的是促使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使儿童身心各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根据课程编制原理,儿童心理教育课程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是儿童心理教育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还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从心理成分上分析,儿童心理教育的目标应包括:①认知目标,如了解某些心理教育的知识,发展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认知能力等等。②情感态度目标,如培养儿童对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儿童悦纳自己,养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等。③动作机能目标,如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社会交往的礼仪与技巧,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等等。
第二,年龄目标:依据儿童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并考虑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分别提出每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小班儿童要养成在幼儿生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发展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等;中班儿童要发展记忆力与想象力,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等等;大班的儿童要发展思维与创造能力,较好地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培养自信心,发展承受挫折的能力,懂得关心别人与某些社会技能等等。
第三,单元目标:心理教育是通过各项具体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的,而每一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心理教育活动的目标根据教育的总目标与教育内容,可以是一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也可能是要通过若干次教育活动或主题系列活动实现的目标。
(二)内容系统,主要是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
编排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序列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同时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定出反映目标思想的活动名称,一系列活动名称就组成了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心理教育活动方案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即矫正与预防儿童何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培养儿童何种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开发儿童何种心理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二是具体情景内容,通过筛选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目标要求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有明确主题的、有感染力的情境;三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教师如何引导儿童进入情境,如何调节儿童的需要、预期和认知评价,如何启发儿童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中采用主题系列单元设计的方式,先确立几个主题,然后围绕同一个主题设计几个不同的单元,循序渐进。根据目标,可设计四个主题①提高思维能力。②激发学习兴趣。③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④发展自我意识。每个主题安排了3—4个教学单元。如.“培养合作性和责任感”这个主题中,可安排4个单元:小动物抬水比赛、小拖鞋制造厂、哪种做法对、吃了糖果之后。这四个单元分别从意识和行为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与责任感。
(三)组织系统,主要含心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
1、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两种形式
集中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两种:①心理教育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的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每周1次~2次。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是以儿童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方向,其操作原则是创设情境、强化体验。②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它是以心理教育内容为主题,结合其他领域目标进行的阶段性活动,一般每月一次。
分散性培养的组织形式有三种:①游戏和其他学习性活动。主要是强化这些活动目标中的心理因素。游戏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增设表演性角色、指导情节发展、加强心理体验等方式来强化心理教育目标。学习性活动是从两方面来加强心理教育:一是以健康—快乐为活动的主导目标,二是充分展示学习性活动内容本身的心理教育因素。②日常活动。对这一类活动除了在单元目标思想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外,更要结合偶发事件,加强心理教育的随机培养。③隐性途径。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渗透心理教育。
2、教育方法共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⑴讲解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儿童明白一些道理。如在“合作性训练”中,在演示了“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之后,老师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合作性的重要性。⑵游戏法。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如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或焦虑,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⑶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沟通思想和感情,激发儿童参与的热情,加深儿童的认识,因此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法可应用于创造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等课程之中。⑷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是让儿童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四)评价系统。根据心理教育的特点,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情境观察法(自然情境和创设情境),观察指标是儿童的表情、言语和行为。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环节和日常活动中的自然观察,对班集体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
(2)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两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都是对儿童个体作评价。前者是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观察记录和印象,对每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等第评价。后者是按照目标思想设计情境,确定测试指标和评分标准,测试时,根据儿童在情境中反应作出评定。
在当今日趋开放的和多样化的社会中,在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教育体制下,要培养出能经受住社会风吹雨打的参天大树,幼儿心理教育课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