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他个性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谈不上健全的人格。国家教委在《幼儿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对教育总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提出: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宁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做出规定,这是教育的一大突破、一大发展,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大多数儿童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胆小、任性、自私、脾气暴躁、缺少自信心、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儿童还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如挑食、吮手手指等等,如不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容易使儿童养成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那么又该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科学合理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心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1、热爱儿童
教师对儿童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儿童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儿童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儿童,儿童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儿童怕上幼儿,怕老师,患“幼儿恐惧症”。
2、尊重儿童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儿童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儿童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儿童发现自己被忽视,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便会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儿童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无法相信,一个整天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儿童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儿童”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3、接纳儿童
对儿童的情绪及发生的行为问题,不要急着做出评价,而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样儿童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利于儿童积极因素的培养。
〈二〉参与并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儿童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交往中,引导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鼓励儿童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儿童交往机会越多,就越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利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做好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游戏过程中,儿童能充分体验到合群的愉悦。教师应积极参与儿童的游戏活动,把自己视为儿童游戏的伙伴,这样既能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行“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各班组间儿童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多样的儿童体育活动,可以使儿童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为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体育活动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与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营造适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宽容、民主、温暖、安全、平等、合作的气氛,允许儿童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和“越轨行为”。教师对每个儿童充满爱心,让儿童从踏进幼儿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幼儿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那样亲切友好。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儿童,鼓励儿童敢想、敢说、敢表现,同时,以积极态度,循循善诱地对待儿童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和乐观自信的心境。这种融洽的同伴群体,对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儿童的爱美天性,使儿童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五〉社区、家庭、幼儿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在问题儿童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是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使儿童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获得健康的心理教育。幼儿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与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保持一致,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儿童心理健康障碍。
〈六〉做好“问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一些有情绪或不良行为的儿童,应细心分析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在重视儿童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针对性的实施个别教育。
二、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一〉发展性原则
在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心理及其问题。首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儿童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有些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非价值性评价原则
在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涉及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评价问题。运用时应特别慎重,如运用不当,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
尊重儿童的尊严、意志、人格,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任何轻视他们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抗,起到相反效果。
〈四〉协同性原则
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结合、渗透;另一方面,重视儿童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同发展;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还应特别注意养成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协同进行。
〈五〉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游戏之中,可以使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
〈六〉成功性原则
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让他们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使他们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完善幼儿现行的保教体系和方法,帮助家长转变健康的观念,防治儿童心理问题,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而且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到奠基的作用。
山东滨州教育实验幼儿 王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