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儿童创造性活动中,我注意通过讲解、谈话、看资料等调动儿童已有经验,拓宽儿童的思维,鼓励儿童用自己的小手做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在泥条造型中,孩子不但做出了很美的图案,有的孩子还用不同的泥条做出了海底世界的景色,有的做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没有相同的内容。
陶艺因为它特有的文化底蕴、极强的表现力以及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重视,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学期,我尝试在幼儿开展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收集资料,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注意灵活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激励儿童,运用期待的作用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所产生的力量取决于人们对其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提出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以后,人的精神需要就更为重要。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将具有更持久的动力。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每次活动前,我都要和儿童进行交谈,从不同方面表扬、激励儿童,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学就一定会做一件好作品带回家,老师还会奖励笑脸花,从主观上调动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我会通过抚摸孩子的头、赞许的目光活动、肯定的语言,给孩子鼓励,肯定孩子的劳动,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氛围。活动后,我会和孩子一起评价作品,对每件作品的优点给予表扬,并遵守自己的诺言给孩子贴上笑脸花;同时对儿童提出新的期望,让儿童对下次活动产生期待。从孩子灿烂的笑脸中我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有被认可的感受,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二、慎重选材,发挥陶艺的魅力
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好的内容不但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在短短的几次活动中,我感觉有几点是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的。
第一、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只有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有效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让孩子耐心地参加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在活动前,我注意做好范例,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力求让儿童第一眼看到就喜欢,如狮子、小鸟、飞机、恐龙、奥特曼、娃娃等,不但形象可爱,而且是儿童经常谈论的话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当孩子看到我做的范例时,总发出“哇,好漂亮呀”、“哇,真可爱!”的赞叹声,这时我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兴趣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有了进行创造的愿望,是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时候了。
第二,所选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儿童进行陶艺活动,不但头脑中要有这种物体的表象,还要有将这种表现再现出来的能力。这就要求活动的内容一定是孩子知道的、熟悉的,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的。在一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泥板画《孔雀》,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能根据要求做出孔雀,但所有的作业都只是模仿,而没有一点创新;而在和孩子一起制作泥版画《狮子》时,我就发现孩子能将自己的动画片中看到的狮子形象溶入其中。这时孩子的活动已经不再是机械的模仿,有自己的东西,这时儿童的作业就有了生气。
我将这两次活动进行了比较,并和儿童进行交谈,知道儿童对孔雀和狮子的熟悉程度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狮子做得比孔雀好呢?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肌肉发展要优于小肌肉的发展,这使得儿童手指还不能做细致的动作。孔雀的头部比较小,嘴巴尖,眼睛更小,所以对儿童来说难度大了一些,儿童主要是通过刻画它的尾羽来显示它的特征;而狮子显著的特征在它头部的毛,它的五官在整个作品中所占比例也大,便于儿童刻画。孩子只要做出它的五官,就抓住了狮子威武的神情。所以选择陶艺的内容不但是孩子感兴趣的,还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这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要善于挖掘内容本身的内涵。
引导孩子用有形的手法来表现无形的内容,让儿童从作品中去感情更深层次的内容。这要比用有形的手法表现有形的内容更具有可看性,也更吸引人。
第四,给儿童留下创作的空间。
在与儿童“玩”了一段时间的陶艺后,我感觉一件有价值的作品必须要每位作者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些东西就是作品的“灵魂”,是有别于别人的标记。于是在活动中我注意语言的引导,在讲了需要完成的主题后,让儿童充分想象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再融合在作品中。如,在制作《猪八戒》时,张锐小朋友将猪八戒设计成一手拿糖葫芦、一手拿冰淇淋的模样,不但刻画出猪八戒好吃的特性,而且还有着现代的气息。而有的小朋友则用小棒等做出了猪八戒的钉耙,也很有特色。在不定主题的创作中,有的做了手拿扫帚的小姑娘,有的做了正在滑行的企鹅,有的做了正在展翅的飞鸟,还有的做了斗牛士。只见斗牛士手拿一块布正斗引着公牛……。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不但有着极高的创作热情,而且作品的形象是每个儿童日常经验的积累。儿童通过活动,将头脑中的形象转化成具体的物象,这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创造出的作品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着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儿童的想象力。
三、因材施教,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加陶艺活动的孩子来自中、大班。在这些孩子中不仅存在着年龄的差距,而且同龄的孩子能力上也存在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希望。在同题材的教学中,大班的孩子接受能力普遍较强,我就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用多作的泥添加和当天的作业有关的内容,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样避免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
而中班的孩子进行同题材的陶艺制作时,会提出不会做这、不会做那,依赖思想比较重。对于这样的孩子我首先要弄清他们的真实水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决定怎么做。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确实是没有那样的造型能力,泥在手中团了半天也不知道先忙什么;有的是因为有畏惧的心理,怕做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有的是出于依赖心理,看到某小朋友有老师帮助了,做得好看,也想让老师帮忙,便也说不会做。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于确实不会做的,我手把手教;示范以后再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试试。对于害怕做不好的、想依赖老师的,我告诉他们,老师喜欢他们自己做,只有自己动手做了,才会越来越聪明,同时根据他们做出的作业及时表扬。不管做出的是什么样,老师都喜欢。这样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做什么,该怎么去做,没有人只是观望、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大家都动起手来,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另外,在儿童创造性活动中,我注意通过讲解、谈话、看资料等调动儿童已有经验,拓宽儿童的思维,鼓励儿童用自己的小手做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在泥条造型中,孩子不但做出了很美的图案,有的孩子还用不同的泥条做出了海底世界的景色,有的做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没有相同的内容。
总之,陶艺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值得在幼儿大力推广的活动。
江都市育才幼儿 梁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