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一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二是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三是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幼儿集体谈话活动在引导儿童交流感受与经验,分享成功与快乐的同时,让儿童有了更多倾听与表达的机会,因而,倍受教师的关注。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认识或组织有所偏颇,常使谈话活动陷入“冷场”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本文试从幼儿集体谈话活动与儿童语言发展这个角度,就如何组织一个儿童敢说、可说、愿说、会说的谈话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宽松氛围,让儿童“有话敢说”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儿童沟通交流的前提,民主、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是谈话活动有效保证。教师应真诚平等地同孩子交流,耐心倾听儿童的每一句话,不断鼓励、支持儿童,做儿童的朋友,努力营造宽松氛围。儿童在民主、友爱的氛围中无压力、无拘束,自然就“有话敢说”。
其次,教师可通过小组交流、与好朋友交流等形式,为每个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与练习的机会。有研究表明,不少儿童不善于在集体或成人面前表达,但却非常乐意在小组中交流或与同伴交流。
二、丰富知识经验,让儿童“有话可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儿童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儿童才会有话可说。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学会观察,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游戏中的每一次体验都可以成为儿童积累的内容,都可以引发为谈话的话题。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每次活动之后的小结谈话,儿童的积极性很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儿童亲身感受了;“春节”是儿童感受较深的节日,开学后围绕着“春节”的话题,如“放鞭炮”、“穿新衣”、“压岁钱”、“祝福语”等,儿童个个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三、关注儿童兴趣点,让儿童“有话愿说”
儿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谈和探索,老师应随时关注儿童活动,捕捉儿童的兴奋点,抓住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
1、抓住偶发事情—激趣。副餐之后,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活动,忽然,洋洋发现了一个蚱蜢,接下来全班孩子都投入到捉蚱蜢的活动中。于是老师及时将下午的活动调整为“我的新朋友—蚱蜢”的谈话活动,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扣住热点话题—引趣。一段时间,儿童特别热衷模仿电视电视广告,于是师生共同创设了“小小电视台”的场景。每天下午副餐前功尽弃10分钟的“广告天地”,儿童可以自由走进“电视”。模仿或创编一段广告。这样每一个儿童都有了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广告天地”着实让孩子们着迷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孩子的兴趣是多变的,热点话题也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及时引发新的热点话题。
四、适时评价,让儿童“有话会说”
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还应及时对儿童进行指导与评价,这对激发儿童的谈话热情、帮助儿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运用能力是极其有效的。评价要在鼓励儿童交流的基础上,给儿童积极的肯定与支持:
第一,淡化儿童错误。儿童由于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思不准确、用词不正确、扯题等现象。对儿童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必太在意,要耐心听儿童讲完,不要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相信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会逐步发展和提高。
第二,关注个体差异。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对那些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处于弱势的儿童,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对他们每一次的参与,教师都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
第三、适时进行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儿童的表现,当儿童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可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规范语言等来感染儿童,帮助儿童掌握表述的技巧,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让儿童真正“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