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们认为,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既是练习,就不能当成创作,能够达到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该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包括书写要求),就理应得到高分甚至满分。
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同志自1981年以来,领导全校教师进行作文循序训练实验。经过两轮、十四年的不懈努力,这项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在15分钟左右说写几句话和一段话;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在20分钟左右写出二、三百字的一段话或简短记叙文;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在25分钟左右写出五、六百字有中心、有条理的记叙文或应用文;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能即兴作文。十几年中,很多学生的作文在全国、省、市、县各级比赛中获奖,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被各种书籍收编。1995年10月,这项实验被评为辽宁省“八·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5月,丹东市教委将这一实验命名为“包全杰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
“包全杰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以下简称“包全杰教学法”)何以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笔者认为,更新观念,锐意改革,敢于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成规,是根本原因。
(一)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教学训练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作文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关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和教育专家早已达成了共识。
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的教师在探索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遵循作文训练的内在规律,研究出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作文训练的“序”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的作文训练体系。他们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阶段、六步训练。”
一个核心: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单项训练阶段、综合训练阶段。
六步训练:一年级以看图说话为主的说话训练;二年级以看图写话为主的写话训练;三年级以写片断为主的段的训练;四年级以观察作文为主的观察想象训练;五年级以命题作文为主的篇章训练;六年级以全面达标为主的综合训练。
不难看出,贯穿这一训练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应拾级而上,不能越级而上。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本段的训练任务,为下一段的训练打好基础,攒足后劲。
这个训练体系,为教师和学生规定了明确的、切实的训练目标,也为学校教学管理者检查、分析作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作文教学无序的状态,变盲目性为计划性,变随意性为自觉性,变模糊性为确定性,使作文教学步入了有序发展的轨道,保证了学生作文的大面积丰收。
(二)突破了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习,要指导学生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能越俎代疱,代替学生学习,包办学生学习。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却没有妥善地处理师与生的关系,把学生引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作文是老师要我做,老师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作文是我为老师做,老师喜欢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与此相反,“包全杰教学法”非常强调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趣、引路、导法上。同是命题作文教学,教师把审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谈立意、谈选材、谈构思,教师适时、适度点拨,通过“点窍”(此为作文的窍门,即关键之处),使学生“通诀”(了解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学生成文(写出草稿)后,师生共同评议,集体会诊,讲评一个,启示全班。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思考的主体、写作的主体。
(三)突破了作文从三年级起步的成例
小学作文从三年级起步,似乎已成定律。但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小学阶段的始终。他们认识到小学生早期作文训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他们在一年级便对孩子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他们告诉学生,作文并不是神秘、高深的东西,作文无非是用文字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作文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打消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较好地克服了识字不多给作文带来的困难。
实验证明,从一年级开始作文起步,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二是减缓了作文训练的坡度。三是满足了儿童表达的心理需要。四是巩固了识字效果,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这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突破了“思维——书面表达”的两段式写作过程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包全杰教学法”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下面是东方红小学高年级命题作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其他年段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与此大同小异):
审题——构思——口述——起草——评议——修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包全杰教学法”把学生写作过程由两段式扩展为三段式,即在“思维——书面表达”之间楔入了“口头表达”。我们知道,思维和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亦即不同步性。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分钟内,思维使用的言语(内部言语)可以达到450个字,口头表达的速度为150个字,书面表达仅为二、三十个字。思维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这样迅捷的思维速度和广袤的思维空间所产生的思维结果,仅仅通过文字来整理和记录,对书写技能尚不纯熟、书面语言尚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另外,思维所使用的工具是内部言语。这种内部言语具有跳跃性特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材料之间缺乏明确合理的逻辑联系;二是思维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句子形态。在思维和书面表达间增加口头表达的环节,由说到写,先说后写,至少有这样两个优点:一是口头表达把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在转换过程中,使思维得以用比较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思想材料间具有了明确合理的逻辑联系,有利于形成书面语言。二是通过口头表达这一环节,使思维进一步发展、深化,使思维的结果更加清晰,拉近了思维和书面表达间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红小学的“思维——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三段式写作过程,实现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训练宗旨,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突破了“指导——批改——讲评”的三段分离的教学模式
传统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被定型为“指导——批改——讲评”。具体说来,是“课上指导——课下批改——课上讲评”。这种三段分离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人为地延缓了信息反馈的过程,学生不能及时获得外界(教师和同学)对自己作文的反馈信息,从而适时修改自己的作文。
“包全杰教学法”的作文教学模式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流程不同。“包全杰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教师指导——学生构思起草——师生评改——学生修改定稿;二是时空不同。“包全杰教学法”把作文指导、评改完全放在课堂上(而且是同一节课)进行。这样做有明显的优点:学生能够及时地从老师、同学两方面获得反馈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之后,能马上对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小学不仅对学生的草稿进行评议,而且在动笔前,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构思,大家对其构思进行评议,这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利莫大焉。
(六)突破了作文指导注重形式的做法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有两个切入点或侧重点。一是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作文、重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从形式入手指导学生作文,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对切入点、侧面点选择的不同,导致作文的质量也有高下之分。传统作文教学偏重于对作文形式方面的指导而不注重对作文内容方面的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作文的具体写法,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过多地考虑“炊”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米”的问题。由于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泛、单调,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思想认识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学生作文长时间地在低水平上徘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后果,已超出了作文教学的领域。久而久之,学生对周围生活不注意观察、审视,缺少应有的关心和热情,这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的教师对作文指导有着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作文指导不应局限在课堂的小天地里,不能束缚在课堂的40分钟内,作文指导应伸延到课堂以外。他们还认为,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和不知写什么。作文教学应首先帮助学生在找“米”上下功夫,然后再来研究如何“炊”的问题。因此,他们把丰富学生作文内容作为作文指导的突破口,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在这方面,他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1.帮助学生做好生活积蓄。为了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东方红小学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每学期,学校和班级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丰富和体验生活,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写作素材;他们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阅读,加强语文学科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使学生从课文中、书报、杂志中,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获取间接写作素材。他们还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周围生活观察的结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作文的内容。
2.引导学生倾吐生活积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自己的“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来写。”在具体的作文指导中,东方红小学的教师注意为学生“抽线头”、“插路标”,他们“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叶圣陶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蓄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
(七)突破了两周一文的数量限制
小学生作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练笔行为,是训练性质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作文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得经过“反复历练”(叶圣陶语),必须有一定的量做保证。“凡操千声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质和量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质寓于一定的量之中,没有量,无所谓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东方红小学在作文教学中,深知量和质的关系,以“大运动量”求训练的良好效果。仅以中高年级为例,每学期作文篇数均达到25~30篇,有的突破了30篇。除此而外,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如果把这也看作“作文”的话,其数量是很可观的。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学期在课堂上完成25~30篇作文,不是增加了学生负担吗?其实不然。传统作文教学,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从作文指导始,到作文讲评止,需2~3节课。而东方红小学一般一堂课完成一篇作文。由于训练有素,作文的文字量和质量均有保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不但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倒是减轻了学生负担。更重要的是,增大了时间效益,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正是现代教学论所要求和提倡的。
(八)突破了小学生作文不能得高分、满分的戒律
包全杰同志和东方红小学的教师敢于冲破学生作文不能给高分、不能打满分的禁区,大胆地推行高分政策,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认为,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既是练习,就不能当成创作,能够达到文体的基本要求和该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包括书写要求),就理应得到高分甚至满分。对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在评分上坚持不与别人横向比较,而与本人纵向比较,“沙里淘金”,只要作文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就适当地拔高分数,加以鼓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运用这种工具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东方红小学的教师正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微妙的教育工具”,帮助学生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让他们不把作文看作一种难事而望而生畏,而是看作表现自己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而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