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组织以儿童自主游戏为主,促进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努力地做儿童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力求促进儿童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为了让每个儿童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来,会进行分层指导,可是往往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注较少。通过本次专题研究,对如何关注每个儿童,总结出以下三点:
1.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关注儿童的需要。
教师应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关注“如何教”变为与儿童共同活动。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尽量安排能让儿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语、体态语、表情上充分表现出自信,包括对自己的自信、对儿童的相信以及互相尊重。为儿童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对某些特殊儿童,如基础较好或相对弱一些的儿童,尽量关注他们的表现和反应,察觉到他们的需要,及时帮助,而不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2.抓住契机,引导儿童的发展。
活动中,儿童表现各异,总有一些较特殊的孩子,他们不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因而往往被忽视。对这样的儿童,我就在他完成前一项活动后,适当提高活动要求。当有些反应快的儿童总想独揽问题的回答时,我就就告诉他,把机会让给别的小朋友,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是不是一样。那么,儿童的积极性就受到了保护。
3.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儿童有效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向儿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儿童发展智慧。”问题是儿童思维的起点,是儿童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此,对儿童提的问题的精心设计,仔细斟酌,也是我在设计活动时和活动进行中的重点。我班有些小朋友很快完成任务后,总提问:我现在干什么?此时,我就鼓励他再做进一步尝试,如:你能不能再想一种方法,或你还能让它变化更多吗之类的问题,就引导了儿童进一步去尝试、去思考,从而保持了学习兴趣。
通过该专题研究,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关注每个孩子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如何关注特殊孩子的心得,另外,有一个深刻体会是: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师预设并展开接受性活动的过程,更是师幼共同设计,不断交流,不断生成新问题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