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浅谈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教育策略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教育儿童,培养儿童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

  孩子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儿童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儿童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从以上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家长就要抓住婴儿童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一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据调查,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达到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二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三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讲科学也要有理性,爱,绝不能溺爱,不能宠;爱,也应该有限度。如果儿童任性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人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一)教育任性孩子应注意的问题。当孩子已有任性表现时,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绝不可死板教条、千篇一律的采取措施。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家长在教育任性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别人,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气,还是有必要的,这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拿破仑、爱迪生、爱因斯坦、毛泽东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但太过分,那就有害而无利了。二是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但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现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就把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德、智、体、美、社会交往五育并重的范畴,可能就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三是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征,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因此,家人或保教人员是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社会认可的规则,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四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小绵羊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一是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不会随意提出特殊要求。二是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先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三是严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个没完;家长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玩。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四是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五是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六是回避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七是交往法。让孩子多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就会被否定。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和他的同学、伙伴一起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处在群体之中时,他也不会轻易地把任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群体中,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也会在无形中给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让他们感到任性只会遭人厌弃,而通情达理才会融入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逐渐淡化。八是知识法。孩子有时任性是因为知识少,认死理,往往把错误的行为当成正确的行为,固执已见。孩子还不易分清坚强与固执,谦让与软弱,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九是诱导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成的骨头,长成的筋,天生的拧种”,改不了啦。其实不然,孩子毕竟还小,只要诱导得法,完全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诱导时要多抓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当孩子要犯拧时,家长就表扬他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可能情绪就转过来了。十是强化法。要让孩子感到家长喜欢的是不任性的孩子。当孩子刚要任性发作时,家长可以借以前听话时的例子引导他克制自己,不任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在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对其任性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使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教育儿童,培养儿童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总之一句话,爱,绝对不能宠;爱,也应有度。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