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只是促进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经验,而是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影响儿童学习动机的一些因素,在幼儿教育情境中,如何引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呢?
一、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新异的,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富于多变的刺激物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这些特色的活动教具,如小木偶、幻灯片以及各种实物、标本、图片等。此外,还应该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看电影、参观等,使儿童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前一段时间上《寄信》一课,在现代社会,信对于大班的儿童太陌生了,更不要说了解寄信的过程,但园领导安排大班儿童去邮局参观的活动,使儿童很直观地了解与获得了一些知识经验。这比老师直接讲解更使儿童理解,儿童也更感兴趣,更能引发儿童学习动机。
二、设置问题情境。
如果儿童本身没有学习的欲望,即使成人勉强他进行学习,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不能引起儿童兴趣,则尽管儿童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维持学习活动。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儿童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解决的问题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填鸭式或直接地将答案告诉儿童。记得上《欢迎新年》这一课时,由于这个故事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讲给儿童听,他们并不会太感兴趣。我先提问儿童:“新年快到了,我们小朋友想怎样欢迎新年呢?”回答很多:拍手、跳舞、唱歌、穿新衣、放炮………我又引导儿童:“那你们知道太阳、云彩、风儿、雨水、小昆虫、小动物它们是怎样欢迎新年的吗?”儿童们一个个很迷惑的说:“不知道。”我趁机说:“那当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会明白了,想听《欢迎新年》这个故事吗?”儿童的好奇心便受到引发,产生一种冲动要去探究个明白,因此会很认真地去听故事。
三、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儿童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更不善于独立地提出活动的目的,这就谈不上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坚持性。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向儿童提出各种具体而适当的要求,鼓励儿童支持把每件事情做完。向儿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可以激发儿童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使儿童抱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投入学习,并能专心于学习活动。比如:老师在让儿童画画前,提出明确的目标:“今天小朋友们画的画是要送给你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的,看看谁能画一张最好的画送给爸爸妈妈。”有这样明确的目的,儿童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愿望来从事绘画活动,并自觉地专心地完成这一作业。不过对儿童的要求必须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使儿童努力完成学习活动后,可产生成功感和喜悦感。
四、给予积极总结,使儿童有成功体验。
鉴于老师在儿童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老师对儿童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儿童的进步和努力,则儿童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事。因此,老师要对儿童有积极的期望,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尽量避免使他们感受到挫折,这样他们对学习自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热心。
老师应该对儿童有积极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儿童的能力是体现于多方面的,在某一学习活动上落后于他人有儿童,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较差,老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儿童的长处,并给予机会让他们把长处表现出来。如果儿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则他们的潜能便能得到发挥,也会引起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
当儿童遇到困难而失败时,老师应采取支持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并对儿童的进步给予奖励。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判断儿童完成活动的水平,应以儿童的进步为基准,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总之,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来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