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儿童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儿童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儿童时期的神经活动,兴奋大于抑制,而且,这个时期的思维属形象思维,并且是靠具体的动作、直观的形象来完成,这决定了儿童好动的天性。因此,绝大多数儿童总喜欢蹦蹦跳跳,要他们长时间安静下来是很困难的。年龄越小,这种特征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儿童逐渐接触到家族及其以外的社会生活,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好奇,什么事情自己都想试一试。有时大人谈话,他们会目不转睛的听着入神,对于故事,他们的兴趣则更浓厚。但是,他们毕竟是儿童,不能直接参与大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无法实践故事中的行动。于是游戏就成为儿童最好的活动方式。
在幼儿中,游戏更是时时刻刻贯穿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新〈纲要〉中也把儿童的游戏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在我园每天都让孩子们进行区角游戏,他们对区角游戏的兴趣也很高。对区角活动的指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儿童的区角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呢?
一、主动参与,留心观察
有人认为:“孩子们就爱自己玩,他们不愿别人干预。”孩子们果真不愿教师参与,同他们一起游戏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也曾有亲自经历:在建构区,我主动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搭建“苏州乐园”,结果吸引了很多孩子,而且玩得更有兴致。儿童因其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因此,教育应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缩短与儿童的距离,这样,既可以通过老师的参与行为,或一次拉手,或一次鼓劲,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了解儿童身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事实上,教师通过参加儿童的游戏,能够更大的发挥教育指导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参与儿童的活动并不意味着硬性干预儿童的游戏。
二、把准角色,保持童心
在儿童区角游戏中,教师的身份或者说是扮演的角色,既是教育指导者,更是游戏的伙伴。教师与儿童成为伙伴,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只有教师“变成孩子”保持童心、游戏心,才会使儿童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儿童,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随时注意观察儿童的游戏,了解活动的进展,掌握每个儿童心理特点与行为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向儿童学习,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总之,教师始终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儿童的游戏为前提、游戏的快乐为本,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儿童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特别是在区角游戏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关注“两点”,充分鼓励
一般来说,在区角游戏活动中,一部分儿童会表现出他们的“强点”,一部分儿童会暴露出他们的“弱点”。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要密切关注这“两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充分予以鼓励,使他们的“强点”增强,使他们的“弱点”变优。具体地说,一是要注意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出现的新变化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它。
五、激发思维,引导交流
游戏结束后,老师还需做好的一个关键性工作是,引导儿童自发地、自由地进行交流,激发思维,表达情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儿童提供表现、交往和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
自由交谈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儿童,也可以是儿童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儿童自己的交流。儿童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多的是接受同伴的建议和看法。强调的是儿童游戏伙伴间,儿童和教师间交互作用,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儿童由上而下的片面的做法。突出了儿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儿童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儿童交流的过程是享受己知、表现己知、升华己知的过程,游戏中儿童有成功、满足的快乐,也有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鼓励儿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儿童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儿童间有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通常,我们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时会运用这样的语言:“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讲给大家听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的?”、“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要说吗?”等等。
在儿童的游戏中常常会遇到或出现问题。有的已经解决了,有的还没有解决。引导儿童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流与人格实现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使下次玩的更开心,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等等。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总之,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无止境,因而学无止境。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参与、组织好区角游戏活动,多方面考虑儿童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儿童的实际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 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