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射不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老师向儿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思维操作方式,所以对儿童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
提问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的答案,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看看会怎样?”等等。我在组织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时,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以下几种扩散儿童思维的开放性的“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发散性提问
每个儿童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我就有关知识先向儿童提问,了解每个儿童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然后我就有的放矢,针对儿童的这些情况,重点指导儿童,使儿童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例如,在“认识空气”时,我先提问:“哪儿有空气?”小朋友纷纷回答:“气球里有空气”;“肥皂泡里有空气”;“教室外面有空气”``````我再问:“那么教室里有空气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各种实验,请小朋友捏住鼻子、用塑料袋装空气、给皮球打气、挤压热水袋等等,使儿童明白到处都有空气。再如在认识了月亮,介绍了月亮、地球、太阳的关系后,我提问:“月亮上有些什么呢?”一下子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月亮上有土,有石头”;“月亮上有嫦娥”;“月亮上有兔子”;“还有吴刚在砍树”;“有宫殿”再针对儿童的这些认识告诉大家哪些是神话传说,哪些是科学知识,鼓励儿童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诸如:“袋鼠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等等,都让儿童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使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儿童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儿童思维想象的发展。
二、趣味性提问
儿童幼稚天真,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应向儿童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儿童主动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老母鸡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儿童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儿童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儿童的积极性甚高。再如:“鱼要睡觉吗?”“马睡觉怎样的?”“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一个个关于动物的有趣问题,既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儿童,又可纠正儿童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延伸性提问
儿童好奇、好问、好想,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儿童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蝴蝶时,认识了蝴蝶有两对翅膀、一对触角、三对足后提问:“在你见过的昆虫中哪些小虫也有六条腿?”“你见过哪些动物头上也有一对触角?”让儿童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又如在认识了老虎、狮子是野兽后我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野兽?”“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伤害小动物和人?”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儿童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
四、层次性提问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如“风的形成”中,让儿童观察风中飘动的红旗、树叶,以哦“红旗、树叶为什么回动?”导入教学;再以“我们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有风,是什么原因?如果没有刮风,你有什么办法产生风?”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在玩风车的游戏中让儿童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儿童探索发现。再如在认识影子的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着两个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儿童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儿童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