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交往能力的初步培养》研究报告
(丹徒区黄墟中心幼儿园 殷莉芬)
一、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们农村的孩子仍普遍存在不善交往或不会交往的现象,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羞、胆怯,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随心所欲,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因为“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在幼儿素质教育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选择这一课题,旨在探索农村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寻找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研究目标:
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国与国、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幼儿交往能力的初步培养,初步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愿意和小朋友同玩同乐、合作分享、交流感情,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初步掌握交往的技能,培养交往能力,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 研究原则:
1、 榜样性原则。通过观察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学习是幼儿社会性
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幼儿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态度,更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
其他幼儿向他学习。
2、 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为幼儿树
立积极、正面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积极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家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
3、 实践性原则。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
当以情境的培养为突破口,同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内化为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
4、 随机性原则。我们要求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
活动中,及时敏锐地抓住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四、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
我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包括
教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同时也注重家园配合和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 教育活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
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向幼儿介绍有关社会交往的知识,教给交往的方法,创造交往的机会,指导
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初步学习交往的策略。如在美术活动《好玩的泥》中让幼儿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语言活动《小猴过生日》,音乐活动《我们合作来跳舞》等等,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合作游戏的好品质,学会合作的方法。
2、 生活活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交往是真实的、自然的。如洗手、
喝水、上厕所等是否按顺序进行,不抢先、不挤别人;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用动作、语言帮助他。教师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为每个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如请胆小的孩子到其他班上去借东西,为小朋友讲故事,轮流当值日生等。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分享、助人、谦让等友好行为和讲礼貌、诚实、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文明行为习惯。
3、 游戏活动。游戏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内在需要,是促进幼儿社
会交往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频繁交往,如在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定、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特别是角色游戏更能体现这一点。教师要选择、设计有益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
4、 社区活动。为扩大
幼儿的交往范围,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人
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幼儿能在一个更为广阔地天地中与父母、教师、同伴外的人交往。如:超市购物、参观冷遹故居、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等,幼儿在交往时情绪饱满,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 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研究对象:我们把中班幼儿平均分成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班。
(二)、研究的内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交往的策略和技能,初步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初步学会合作、分享、轮流、遵守社会公德、解决冲突,初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实验操作:
1、 改善教师的教育态度,创设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我们
觉得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教育态度,重新理解自己在孩子中的地位,改变自己的角色。要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孩子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发、意见。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如教师对某个幼儿的言行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欣赏,这时幼儿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愉快,即便
幼儿做错了什么,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训斥、责怪孩子。我们要教师要坚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主态和每个幼儿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变得尽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2、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幼儿交往的策略和技能。
如在手工活动“好玩的泥”,我们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和泥、捏泥等,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一件泥制品,幼儿不仅学会了手工活动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到成功的快乐;语言活动《小猴过生日》,发展了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教育了幼儿同伴间要相互关心,友爱相处;谈话活动是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我的一家人”、“我的好朋友”、“玩具大家玩”等,通过谈话,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增进幼儿间的了解,增加了相互间的友谊,初步掌握了交往的技巧。
3、 游戏活动,增加幼儿间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主动交往
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自愿的一种活动,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和基本活动形式”,发现创造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
途径。为此我们开设了“娃娃家、超市、菜场、茶馆、小吃店、美发店、医院”等等,在这些活动区中,幼儿充当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幼儿去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了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注重家园配合,形成家园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平时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游戏、家长做一天“教师”等,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等,不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5、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让幼儿与教师、父母、同伴外的人进行
交往。为此我们设计“超市购物、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去街心公园义务劳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陌生人交往。
六、 研究成效及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 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大大增强。我们发现,实验班幼儿与教师、
父母、同伴间的交往表现为积极,主动引发话题;但与陌生人交往时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差异不大,我们认为在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方面做得还不够,一部分幼儿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仍较胆怯,怕开口,今后我们仍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经常带幼儿走出去,与社会接触,尽可能多提供幼儿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
2、 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运用交往策略、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
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的交往通常是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当问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你非常喜欢玩,你很想玩怎么办?”虽然孩子都没有说“抢过来玩”,但对照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抢玩具的人数明显比实验班多。
3、 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
但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这项工作。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调查时问“家里来了客人怎么办?、幼儿园来了客人老师呢?”幼儿均会回答“问好、请客人坐”等,当问“吃的果皮放在哪?”时,幼儿会回答“放进果皮箱、不乱扔”等,但我们通过情境测验时,却发现实验班的幼儿要明显好于对照班的幼儿。
参考文献:《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
《促进幼儿发展》 北京市教育局主编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陈帼眉主编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黄墟中心幼儿园 殷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