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分析
新《纲要》在社会教育领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儿与群体的关系是遵守规则、爱护公物与环境,幼儿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职业、家乡、祖国、世界文化。提出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的问题,对幼儿进行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培养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使其逐步生成个性和社会性。
幼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村的许多家庭都搬进了商品房和独门独户的别墅。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毕竟桃源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镇,人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和精神生活相对而言还比较滞后,各种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没有和经济的发展同步。人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很少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一般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不喜欢其他小朋友到家中来玩,也不带孩子到别人家玩,只希望孩子在家安静的看书和学习,自己则忙于家务和工作。孰不知,长期以往孩子会变得十分孤僻和不合群。甚至出现自恋的毛病,严重地阻碍了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就其重要性而言是为幼儿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我们作为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幼儿交往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21世纪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学会交往与合作。专家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 30.1%的幼儿
>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园决定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进行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幼儿的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幼儿的交往包括幼儿与成人的交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2.合作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集体之间为了同一目标,共同进行某一行为,是个体、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方式。幼儿合作教育是培养幼儿合作观念、合作能力、合作行为,使他们通过真诚、善意的合作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三、研究原则
主体性原则:
真正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并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幼儿主动、自觉、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
全体性原则:
(1)面向全体幼儿,把教育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给每个幼儿以最需要和最适合的教育;(2)面向全体教师,使教育也同时指向每个教师,要求每个教师都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活动性原则:
为幼儿创设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在各种主动活动中提高交往合作能力。
发展性原则:
(1)把促进每个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力的。
实施本课题还需遵循的原则有:循序渐进原则、一致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交往合作的现状。
2、促进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合作环境和建立家庭合作关系。
3、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良好合作行为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幼儿良好交往合作行为的形成。
五、研究方法
为了使幼儿合作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顺利开展,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拟将采取以下方法。
1、文献资料法:借助有关合作教育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要对每个班级中合作交往行为偏常的幼儿的社会条件、教育与家庭的影响、活动情况及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合作交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面观察了解,建立合作交往行为偏常幼儿的个人档案,做好详尽的记录 ,以有利于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合作交往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合作交往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广泛实践积累的基础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按阶段进行课题研究回顾、整理分析,总结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
5、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
幼儿目前的合作交往现状及在研究的各研究阶段出现的合作交往变化情况,为了解各阶段研究超过,调整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七、研究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使每位教师意识到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行为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需求。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合作环境,促进幼儿良好合作行为的形成,为幼儿奠定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
2、建构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策略
本课题分家庭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形成。
3、创设良好的交往合作环境
教师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可感知的物质环境,提供幼儿交往活动的空间、时间、材料,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氛围。
(1)游戏活动中合作环境的创设
a.有计划地选择需要幼儿合作交往的游戏。
b.改变户外活动时同一游戏材料的数量,(提供的材料少于幼儿人数)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
c.给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协商交换,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
d.教师注重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及时加以肯定,并树立榜样作用。
(2)教学活动中合作环境创设
a.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中要有合作行为方面的情感培养。
b.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集体合作,自愿结合等。
c.教师注意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引导,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3)生活中合作环境的创设
根据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引导幼儿开展结对互助活动。
设立玩具共享区。
走进社区拓展交往合作范围。
4、家园同步教育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交往合作教育的意识,引导孩子形成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有目的地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发展。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定期开展探索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多种活动,除了班内的区域活
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还可开展大带小活动,亲子游戏、带孩子走进社区等活动。
6、激励措施
(1)对教师工作中的集体协作行为每月考核一次,并与年度奖金挂钩。
(2)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按照考核条例加以奖励
(3)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良好交往合作行为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4)每周一次评选班级中交往合作有进步的幼儿,并通过红花,小礼物等形式进行奖励,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积极性。
(5)设立“交往合作奖”,每学期评选一次。
八、实施步骤:
1、组织教师学习了解国内外儿童交往合作能力行为的研究现状。
2、通过调查了解本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现状。
3、对教师和家长关于幼儿交往合作行为态度的调查。
4、设立课题组,使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能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带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小班组负责生活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中班组负责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大班组负责教学活动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5、各课题组成员制定具体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并及时作好记录和总结。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实施计划。
6、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并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九、课题组人员
课题组人员:钱金莲、戴秀华、沈菊霞、傅静静、高月英、沈银珍等。
十、研究的评估
1.阶段性评估。由各子课题组对各阶段研究步骤及发现的问题进行书面总结,由总课题组汇总后,向立项部门提交阶段性总结报告。
2.自我评估。根据阶段性成果,由课题总组撰写出研究总结报告并上交立项部门验收。
3.专家评估。聘请专家、学者对课题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