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上、在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上,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
(一)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1.引导、激发,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杜威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天生爱探索。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探索精神培养的心理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探索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2.支持、欣赏,充分自主。
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作为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总是以玩伴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尊重幼儿,鼓励他们在探索时提出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自主。
3.宽容、接纳,允许出错。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反映了他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幼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我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探索活动。
实践证明,幼儿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他们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巨大的探索和创造潜能。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认知周围物质世界、建构知识结构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十分重要。
1.丰富材料,诱发探索。
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
2.运用材料,引发探索。
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再是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因此,让幼儿在主动运用和探索的实践中获得相关的经验,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充分运用已有的材料,积极引导幼儿探索,让幼儿有所发现。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在沉浮的活动中提供了木块、纽扣、海绵、瓶子等物品让幼儿操作,有的幼儿开始认为海绵和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教师又让幼儿尝试浸了水的海绵和装了水的瓶子进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体的沉浮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纸张让幼儿制作风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转时候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