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教育,如何培养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祖国社会主义要求的健康的个性,这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这将意味着我们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一个怎样的重任。 心理学常识中讲的个性或人格,不是社会学,道德学中所说的人格,指的是某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 ,性格,兴趣,能力等组成部分。个性的理解很不一致,英语“Personality”一词的字原来自希腊文“persona”。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戏剧,小说中扮演的角色,人物;一是指作为人的性质,或人的内部性质,即人的实质的自我。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人格或个性似乎有区别。通常提到人格表示一个人的特点和差异性外,还包括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思想作风,既以人格一词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例如,我们评价人常说“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有问题“等,其中含有理论道德的意义;而说到个性,则往往限制在差异胸或个性特征等方面,严格的说,这不是心理科学使用的个性或人格的概念。 儿童的个性是在先天的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心理特点或特征,这表明人即是自然实体,个性具有社会性。其次,个性代表个体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一但形成,就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活动的主体。的不仅能走、能跑、能跳、能摆弄物体而且还在基本的生活活动中有了初步的独立能力,这也为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斜性奠定了基础。 幼儿尽管仍然社会在家庭及幼儿园的狭小范围内,但是由于可是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体,因此与周围现实的联系就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学习便可直接和间接儿童发生影响。这时儿童被要求尽可能地自己作应做的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等等。同时,幼儿的社会范围也扩大了,儿童这时开始走出家庭,和邻居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在幼儿园他们经常合同班的小朋友一起交往;在父母和教养员的带领下还能接触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种交际的过程中,幼儿受到各种影响,认识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概括地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的矛盾。 学前儿童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他们渴望参加成人的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但是这时他们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成人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当然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儿童从婴儿期起,不断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教育的熏陶,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开始开始了性格塑造的过程。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观点,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不能总认为某个幼儿能力太差或个性太强不好教育,其实我们要对孩子多付出一点爱许多问题就会迎忍而解的,例如:我教过一个男孩叫东东,他的生活能力很差。他已经五岁了,可是他什么都不会。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下台阶,走十米远还要人抱着。他老实,腼腆,比班上孩子胆子都小,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到了幼儿园,总是默默地呆在一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他的爷爷,奶奶就这么一个孙子,整天抱在怀里,整日“饭张口,衣来伸手”,造成了这种个性。怎样对待这样的幼儿呢?人的个性特点一般说是具有稳定性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身心各方面都还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幼儿来说,可塑性是很大的,个性特点的可变性也是很大的。对于东东我分析,这孩子虽然生活能力不强,但由于家庭长期的“重星捧月”,他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此,要耐心,具体,细致地关心他,爱护他,不能用话刺激他,不能创伤他的自尊心,要“教”他,逐步要求他。 刚入园时,东东因为不会上厕所整天不喝水。我想,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告诉他没人的时候可以在墙角的痰桶里大小便,以后再练习上厕所。不要不喝水,那样嗓子会哑,还会生病。过了一段时间他主动要求去上厕所,但我还是跟着他去,招呼他下台阶,帮助他提裤子。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能和小朋友一起去上厕所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也逐渐增强了。一些自我服务的事情都会做了。 于是,我进一步针对他不爱玩及不爱说话的问题又一次进行调查了解。从东东爷爷奶奶那儿我了解到,东东喜欢看书,还了解到他喜欢看什么书。我就找来东东最喜欢看的书给他看,慢慢地我发现他有时也可以跟我聊聊书以外的内容,“象爸爸在哪个单位工作,妈妈给他穿的这件衣服他并不喜欢,因为没有口袋,他最喜欢的是爷爷和奶奶,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我也借助接待孩子入园的时间多和他谈话。在玩活动区的时候我也经常去和他一起玩,除了老师的帮助外,活拨可爱的小朋友,是使他进入集体,培养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条件。我选择个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和他一起晚。另外他喜欢跟哪个小朋友晚,就叫哪个小朋友带他一起玩,给他讲故事陪他一起看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教育,东东变得天真活泼了,他也可以给小朋友讲故事了,还能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呢!有一次,我带着班里的小朋友外出活动,东东也去了,他也可以说出大丽花和菊花的不同和看到的许多小动物的外行特征,回家后还讲给他的爷爷和奶奶听,两位老人看到孙子的变化十分高兴。 这个孩子从此以后性格变的活泼开朗了,小时侯的胆小、腼腆的性格,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样的孩子,如果当时老师嫌弃他,不注意他的个性特点进行耐心、细致地培养教育,而使他感到压抑,他的智力就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 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由于第二信号系统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外界事物的,但这一特点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学前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幼儿期直接行动性的特点以后逐渐发展为具体形象性。到学前末期出现了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但是这种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还不能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同时,也正是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的贫乏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够发展,他们还不能经常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改变行动的方向,因而,活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但在适当的教育下,这种特点会逐步发生变化,特别到了幼儿末期时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三 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 由于每个儿童受到的早期教育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初步形成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如有的儿童表现出勇敢、吃苦耐劳、有自信心、助人为乐等性格特征,有的表现出自制、坚持、认真负责等性格特征。学期期是儿童个性最初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成人必须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个性加以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韩进之:《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第一、二、三章。 许庆艾:《向幼儿播种爱》,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一章。 于光远:《菲菲—我的观赏动物》,见〈〈幼儿教育〉〉,199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