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国家庭结构主要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普遍注重对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看重的是分数、名次,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孩子们被大人包围住,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的个性。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心中无他人,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没有感情付出的意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忽视了幼儿期的教育。如果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感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所以进行关爱情感的教育要抓早、抓好,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教师、父母要充分抓住儿童情感的关键期,积极地促进其发展。 《规程》第25条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情感作为个性的核心,是幼儿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良好的情感是行为品德的基础,因此发展幼儿的情感对培养他们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意义下,我们对幼儿关爰情感的培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幼儿关爱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 1.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养成初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 2.探索对3~6岁幼儿进行关爱情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收集、家长问卷法等。 (二)研究对象:我园大、中、小班全园幼儿。 四、实施幼儿关爱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参照国际心理学会颁布的《儿童心理权益宣言》,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使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维护幼儿心理权益的典范。 教师通过学习心理专业理论,注重积累情感教育培养的相关知识,积极开展园内教研活动和外出学习活动,巩固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随时写好观察记录,进行个案跟踪,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自身行为、言语的榜样作用,从自身做起,让爱感染幼儿,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教育活动,表达良好的关爱情感。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关爱情感的意识。可喜的教育效果也激励着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发展。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幼儿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进行的帮助、指导、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首先,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者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我们制订了三个年龄段的心理辅导内容与安排,活动内容以自己创编为宗旨。如:在教学活动中选择运用有关关爱情感方面的题材,进行系统的熏陶、指导教育。通过故事、诗歌、美工、音乐等不同形式进行关爱教育,让幼儿知道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同伴。如文学作品《小熊请客》《金色的房子》,音乐作品《我们都是好朋友》《拉拉钩》,美术作品《好朋友》《共伞》等等。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进行关爱教育。通过在角色游戏中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关爱,教师创设提供特定的弱势群体,让幼儿感受关心帮助弱者,提升关爱情感。 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幼儿,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表现为教师“一对一”式的辅导。 同时,我们为之建立个案分析和追踪观察制度,通过科学分析,采用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方法,并发动其家长做好协助工作,使健康心理的养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持续和延伸,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矫正阶段,尽快走出心理成长的“危机”。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一、处理好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巧妙地变“教育者”为“辅导者”。二、有爱心、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三、以满足幼儿正当的情感需要为前提,鼓励、启发幼儿“说”并耐心地听,在需要时采用开导、劝慰、解释、商量、建议、鼓励等方法帮助幼儿认识自己,逐步矫正不良行为。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 我们以幼儿关爱情感教育的目标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 健康心理和关爱情感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园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举措。如:利用日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典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同时我们采用体验各种不同情感的方法。让幼儿在受挫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多角度地加以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关爱教育: 1.通过教师宣传、家园联系、家长活动等一系列的方法措施,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从而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2.请家长介绍自己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带领幼儿参观部分家长工作环境,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的艰辛,知道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3.创建学习型家庭。利用家长中的优质资源,以点带面,进行交流活动,如:家长介绍自己的家教心得等,加强家长间的互动,带动整体家长的素质。 (五)社区携手共促幼儿健康成长。 教育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幼儿发展的三大环境之一,现代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围墙挡不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所以我们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关爱活动: 1.在各个主要节日:如妇女节、劳动节、重阳节,利用环境布置、渲染节日气氛,营造关爱他人的情感氛围,让幼儿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产生敬佩劳动人民的情感。特别是在重阳节间,通过参观敬老院,组织慰问演出活动,了解老人生活状况,萌发对长辈的关爱之心。 2.创设外出活动的机会,如组织亲子一日游,游览西樵山、南国桃园等社会公共场所。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在集体氛围中的生活乐趣。 3.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组织幼儿户外郊游。通过在大自然中走走、看看、玩玩,发展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关心身边的花草动物的情感。 (六)针对一些倾向问题,及时调整预设计划。 在这个课题实施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由于个别家长的不当教育形成某些幼儿的攻击行为以及一部分幼儿持久性、稳定性差,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保持,都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及时修改,调整原有计划,增加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加强宣传力度,保持家园一致。同时,注重在一日活动中创设特定情境,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巩固关爱他人意识,使研究持续发展。 五、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幼儿的情感、个性发展良好,懂得关心保护自己,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知道帮助他人是快乐的事,有乐于助人的积极行为。还能关心身边的事物和热点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有亲近社会的情感。具体的有以下两个成果: (一)有效促进孩子积极情感发展。 1.关爱他人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在目的教育和环境熏陶下,幼儿改变了以往的自私,不懂得付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幼儿从认识自己开始,学会保护自己,关注自己成长的变化。在家庭中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能更亲近父母,尊敬长辈。在集体生活中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初步感知人际关爱的重要性。 2.行为习惯促进认知发展。 在集体环境中可以塑造幼儿良好性格,也有利于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的性格。在幼儿园和谐的关爱氛围中,幼儿感受到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投入到关爱的环境中,同伴间成为好朋友,有初步合作和分享意识,形成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帮助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在共同游戏和劳动中,体会到关心帮助他人的乐趣,有继续关心他人的愿望。在家中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付出心血和汗水,乐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家长的负担。 3.情感的巩固他提升。 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可以逐步培养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宽容、大度、谦让,多为别人考虑。我们还注重利用家长、社区资源,激发幼儿关心周围人和事。在讲讲、看看中了解不同职业的特征,知道各行各业工作的艰辛,知道各行各业与小朋友的亲密联系。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创设的特殊情境中激发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培养关爱情感,知道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做到心中有他人。 在关爱他人的基础上,幼儿会自发关心周围生活环境,有环保意识,爱护公共财物,能关心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比如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非典。积极讨论关注事情的发展,知道要为周围的人提供帮助。 (二)摸索出一套关爱他人情感的教育方法。 1.榜样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正如艾·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因此要在日常活动中利用并创设良好的、典型的榜样。首先,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渲染关爱他人的情感。其次,树立幼儿中良好的行为楷模,互相感化。同时利用文学作品中积极的内容,发挥正面榜样的作用,引导幼儿。 2.情感体验法:通过有目的地选择关爱情感的室内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隐性情景,如看望生病的同伴,慰问老人,给弟弟妹妹做警示标志等。引导孩子观察、想像、体验、感受,加深情感体验,并在实际的行为练习中知道如何帮助别人。 3.角色换位法:通过角色之间的换位,了解对方的感受,让幼儿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懂得要尊重他人,体验到关爱他人的乐趣。 4.情感熏陶法:教师利用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去告诉别人,渲染关爱他人的氛围,起到教育作用。 5.家园同步法:利用家长资源,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互相传递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上保持家园一致。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受到的教育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巩固,配合幼儿园工作,取得共同效果。 6.自我调节法:指导幼儿在自身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有一些调节情绪的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有先人后己的意识。 在我们的实施中,这些方法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起来交叉使用,形成优势互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 总之,从研究效果看,关爱教育能推动积极情感的发展,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自私自利到关爱同伴,友好相处,有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社会化情感。幼儿的变化正是我们课题的成功之处。可见,教师的一套教育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关爱教育还带动了口语表达的发展,幼儿做到说话较完整,意思表达清楚,形成很好的表达、表现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愿意和他人交往,在幼儿关爱情感培养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从中家长也提高了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改变了部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家长相互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行为方式,能很好地融人幼儿,加强与孩子间的回应,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应该注意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来,从而进一步探索幼儿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