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和不满1 周岁的小宝宝玩过这样的小把戏:面对着他,把双手蒙在自己脸上,再突然把手打开,冲他做个鬼脸。这个时候,小家伙往往被逗得咯咯直笑!为什么小宝宝在看到笑脸从手后露出时会这么兴奋呢? 藏猫猫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最爱,也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从探索未知中发现乐趣,这使他们对这个游戏始终乐此不疲。其实从小宝宝诞生之初,他们就对藏猫猫十分着迷。 出生之后的头3个月: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 在小宝宝诞生的头3个月里,当我们的脸被手遮住时,他会觉得看不到了,那就是消失了。于是,当我们把手放开,再次露出笑脸时,他们会觉得十分意外,同时, 又分外“ 惊喜”! 这样的例子在小宝宝的头几个月里屡见不鲜。比如,我们把小家伙心爱的一样玩具藏在盒子里,结果小家伙看不到玩具,就认为这个玩具“消失”了,不去寻找,而把兴趣转移到其他地方。因为在这个时期,小宝宝似乎并没有对视线外的东西表现出记忆。 3个月后:尽管看不见,但我知道笑脸仍藏在手后 小家伙3个月大后,依然会被这种藏猫猫的游戏逗得乐不可支,但此时他们的笑,含义却大不一样了!这些聪明的宝宝可知道了:“尽管我看不见,但我知道笑脸仍然藏在手后面。”于是,当他们看到露出的笑脸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满足的神情,因为自己事先的猜想得到证实,小家伙正得意呢!更了不起的是,到了5个月大的时候,小家伙可以把那些被藏起来的东西记住长达5分钟的时间! 当然,此时把小宝宝的玩具藏在盒子里后,有可能他也并不去寻找,似乎还是一副“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的样子。但我们可别因此就低估了小家伙关于物体存在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宝宝没有表现出搜索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运动技能还没跟上,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直到8个月后,小宝宝才能主动去移开那些遮挡物,用他们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那些“天才想法”。 TIPS:为什么要关注婴儿对物体存在的认识呢? 这当然决不仅是为了解释玩藏猫猫这样的把戏,也不单是儿童心理学家们枯燥的学术争论。对宝宝这类表现的研究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如果这个暂时看不见的物体,是宝宝的妈妈呢? 当妈妈走出房间不在宝宝的视线内时,小家伙还知道妈妈仍然在其他地方存在吗?如果他觉得“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了”,那妈妈的每次离开都必定是一件让他十分不安的事;而如果他能够清楚知道“虽然看不见妈妈,但她肯定还在其他地方,她还会回来”,那他就更可能乖乖地待在原地,耐心等待妈妈回来(当然离开的时间不能太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小家伙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开始萌芽了,这对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呀! 简单的练习 为了帮助小家伙形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练习做起,通过这些练习来促进宝宝在出生头几个月里对物体存在的认识。 *有意地把小家伙的一样小玩具藏在一张纸后面,再把纸和玩具都转过来,让他清楚地看到小玩具在纸后“消失”的秘密究竟是怎样的。 * 把玩具放在一个盒子里,先让他从侧面看盒子(玩具装进去了看不见),再从开口处看盒子(玩具仍然在盒子里存在)。 * 用一块半透明板来遮挡玩具,这样也可以帮助他认识到“被遮住了看不见并不就是完全消失”。 随着月龄的增长,大约到7个月的时候,还可以把练习难度逐步升级。就拿把玩具装进盒子的例子而言,在确定小宝宝知道“玩具虽然看不见,但仍在盒子里存在”之后,我们还可以当着他的面,故意把宽的玩具往窄的盒子里放,或者把高的玩具往矮的盒子里放。 这样的做法看似奇怪,但却很有必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一般不会故意把宽物体往窄盒子里放,所以我们呈现给婴儿的似乎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现象。但是,不管你在宝宝面前把窄物体放进宽盒子里多少次,也只能使他了解到“东西总能被放进盒子里被遮住”,而不会使他明白“只有在某些时候,玩具才能被放进盒子完全遮住”。只有当他自己看到那些和他原来的预料不一致的现象,才可以促使小家伙积极思考“什么时候玩具能被完全藏起来”。 这种通过呈现“反例”来促使宝宝思考的方法,对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有效! 为了帮助他发现这些规则,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用不同颜色的物体来做示范,比如,要藏的玩具和盒子的颜色反差比较明显,这样会有利于小宝宝清楚地区分各个物体的轮廓,使得比较各物体的高低宽窄也更加容易,而且丰富的色彩也更能引起宝宝的注意,激发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小提醒:在练习的开始阶段,“解密”的过程要紧凑一些,不要在掩藏了好几分钟后再让他看谜底,因为即便是5个月的婴儿,他们对遮挡物的记忆最多也就在5 分钟左右。掩藏的时间可以逐渐由短变长,这样循序渐进地练习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