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不断排除无关因素;需要很多次、很长时间的探索,才能接近答案。
实例1 认识橡皮泥的粘性
一个3岁半的幼儿在用橡皮泥做糖球。他把橡皮泥一小块一小块地揪下来,再用几小
块橡皮泥合在一起做一个糖球。老师发现他每从大橡皮泥上揪掉一块都在脸上蹭一下。老师好奇地问:“你这(做往脸上蹭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幼儿认真地说:“我试试橡皮泥粘不粘。”
幼儿一直一丝不苟地试着,偶尔有一次忘了往脸上蹭,还马上拿回来再补试一次,……30几次以后,幼儿不试了,终于相信了橡皮泥的粘性。
实例2 粘蝴蝶须
一个中班幼儿剪了一只纸蝴蝶,可是须子太细了,刚走到室外,还没等飞须子就掉了。幼儿马上回去“用水粘蝴蝶须”。粘好后还没走到院子里又掉了,又跑回去沾更多的水。4~5次的反复后,教师建议他想想、试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实例3 让橡皮泥浮起来
幼儿在尝试着让手里的一块橡皮泥浮起来。
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进水里,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又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搓成细长条,还是沉下去了。
他停下来开始思考……
这次,他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他开始环顾四周,看见了浮在水面上的小船。
他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船,橡皮泥终于浮在了水面上。
实例4 找合适的锅盖
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正忙着做汤。没有锅盖,他想找一个合适的锅盖。
他随手拿了一个盖上,没想到盖子掉进了锅里!他又拿了一个大一点的,又掉进了锅里!孩子怔了一会儿,找了一个更大一些的,盖上了,只是不合适,稍大了一点。他又换了一个小一点的,终于合适了。孩子很得意,还把小盖子拿起来在锅上转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