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众传媒与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里,影视、广播、书报、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如幼儿看过电视后,往往会以其中的主角人物为模仿对象。 一项关于大众传媒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发现,受各种传媒影响,男孩更多选择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如崇拜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倾向于有较强创造性、冒险性的职业;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较温和的教师、节目主持人等职业,而且选择节目主持人是由于“很好看”。总之,男孩倾向于向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发展,而女孩则倾向于向非创造性方面发展。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形象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它们会利用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或刻板印象引导受众对不同社会团体成员的形象、性别进行辨认、理解和认同。 对于幼儿来说,大众媒介的导向作用似乎更为有力,因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辨析力,对外部环境又充满好奇和兴趣。研究证明,大众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尤其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误导,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发展、人生理想的选择,尤其影响其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传媒所宣扬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使“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表现出一种‘窄化’趋势,即两性儿童的天生潜质、多种才能和丰富个性被导向传统的角色定向”。[1] 幼儿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人或女人,而忽略发展自己的潜质、才能和个性。笔者所在的兰州市九州开发区五号区金利花园有四家幼儿园,笔者就现在报纸、电视上所报道的人物如警察、军人、教师、科学家、影视明星等社会角色,对近五十名幼儿(其中一半男孩,一半女孩)提出问题:你们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男孩子多数选择警察和军人,女孩子大多选择教师和影视明星。再进一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选择?多数男孩说,电视剧里警察叔叔抓坏蛋,有正义感,而军人手握钢枪威风凛凛的形象也让他们很是崇拜;女孩的答复则是女教师漂亮,做一个明星很风光,有漂亮衣服穿。可见,媒介所宣扬的角色定型带着对两性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和误导着儿童的性别发展,使其在窄小的选择空间里失去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幼儿丰富的个性特点遭到了一定的抹杀,天生潜质和多种才能在媒介无形的影响下定格于传统的角色定向,未来的自由发展已被打上了“引号”,同时现实中显露的幼儿的发展倾向与未来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在媒介的作用下日益凸现,这必然影响到幼儿在未来生活中的适应性。 不管幼儿愿意不愿意,两性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是存在的,幼儿只能在这种无形的规定之下寻求发展,其发展空间实质上已被窄化,这的确是发人深思的问题。 2.媒介中的女性角色定型映射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歧视,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误导。媒介中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边缘化”可能导致对女孩自由发展的限制。 媒体往往反映大量的传统观念,其中女性的家庭角色被定位于贤妻良母,不但能操持家务,照看老人、抚养小孩,还应兼有忍耐、任劳任怨的品质。这种无所不在的媒介作用最终促成女孩淑女化、贤妻良母化,进而影响到女孩以后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要求儿童发展富有个性,倡导男女平等,然而,当前许多女大学生、女硕士仍然希望做传统女性,生儿育女,而将事业放到从属位置。 显而易见,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独立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大,女性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大众媒介对此往往反映甚少、无视或者失实,仍然过分强调家庭观念,女性被打扮成消费主体,而非创造主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男人是创业者,女人则是“花瓶”;男人挣钱,女人花钱;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这种角色定型的反差易使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热衷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淡化自己追求事业的愿望和决心,这无形中也影响到女孩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发挥。 3.媒介将男性的社会角色定型为成功人士、英雄本色,客观上增强了男童自信心,激发男童奋发向上,却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造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我们常常听见小男孩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发出沉重的叹息:“哎,做男人真累!”在这声不经意的模仿语中,映射出幼儿对成功男人的解读,而这种经验的直接来源是电视剧等媒介作品对男性艰苦创业画面的刻画和对男性社会角色不自觉的规定。况且,男人掉眼泪、发脾气等情绪宣泄的行为是为媒介所不齿的,这多少会给男童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惑。 媒介宣扬的角色定型观念只承认男性的刚强一面,过度否认和压抑其柔弱的一面,这种消极影响就是使两性都被刻板地定型,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媒介将男性的家庭角色定型为享受生活,无形中会使男童形成懒于动手、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成不利于男女平等相处的“大男子主义”,给以后的同事、家庭关系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不利于男童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轻视小事,成为好高骛远个性形成的隐忧。当前出现的男大学生生活起居不能自理、父母陪读或请保姆的怪现象也有这种媒介的消极作用。 三、重视媒介对幼儿性别角色定位的负面影响,从幼儿园和家庭做起 如何消除大众媒介传播的性别误导,而发挥其在幼儿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求媒介传播自律自省,真实客观地反映两性角色,面向儿童的节目要照顾幼儿的心理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着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其树立现代健全的性别角色观念。 1.幼儿园教育:在游戏活动、语言学习中穿插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内容。 首先是在常规教育中渗透对媒介的客观描述,通过角色表演等提高幼儿对暴力、性别歧视等消极影响的鉴别、醒觉和批判能力。比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受到一些电视广告、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这时幼儿教师应适时组织一些课堂游戏,如有些小朋友看完《奥特曼》,就喜欢在课堂上做各种奥特曼与怪兽打架的动作,不小心就会砸碎东西,也影响其他孩子,此时老师就组织大家玩奥特曼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告诉他奥特曼是英雄,只是制止怪兽的侵害,不会破坏其他东西,更不会影响他人;另外,幼儿教师还可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设备让幼儿了解媒介失实的报道,采用现场解说、提醒的方式帮助幼儿提高对媒介的鉴别能力,让幼儿了解媒介中的描述不一定是真实的,从小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重视幼儿的个性教育,以充分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发展其个性为基点,为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三,游戏活动角色分工避免性别倾向,尽量使不同性别的幼儿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对于扮演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反的幼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第四,幼儿教师应以身作则,影响幼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鼓励幼儿尤其是女童在真实生活中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不随便带有性别倾向评价幼儿。 2.家庭教育:家长以男女平等、互助互爱的言行从正面积极影响孩子。 第一,家长对幼儿媒介接触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经常有意识地帮助幼儿选择适宜的动画片和幼儿读物等媒介,可以帮孩子选择一些经典的国产动画片,如《葫芦兄弟》《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等,在与孩子一起观看时进行简单的交流,问问他们喜欢剧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当幼儿提及喜欢葫芦兄弟感恩图报、患难与共,不喜欢猪八戒的懒惰、爱耍小聪明时,家长应及时肯定。这样,通过交流不但加深了亲子关系,而且剧中正面形象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对于动画片中一些容易造成幼儿角色误导的内容应及时提醒、纠正,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如《快乐东西》中小西为减肥折腾得住进了医院,小东因为长相丑陋而找不到对象,这些情节和内容都易使幼儿认为女孩应苗条美丽男孩应聪明帅气,造成幼儿从小注重外在美的性别角色误导。家长应引导幼儿认识到健康就是美,不要轻易模仿剧中人物。第二,通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亲子游戏来告诉孩子正确的性别观,通过简单的游戏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如家长与幼儿玩“过家家”,可让女幼儿扮演妈妈,男幼儿扮演爸爸,在游戏过程中渗透男女平等的观点,告诉幼儿男女区别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其他方面并无差异。这样的游戏也有利于幼儿换位思考,激发感恩之情。第三,家长应从幼儿的长远发展要求幼儿,避免把成人的角色定向强加给幼儿,用儿童的视角、思维和儿童交流。有些幼儿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明明自己的孩子好动、活泼,却以淑女行为要求她,还常以电视剧中或邻居的孩子做榜样进行说教:“你怎么这样顽皮,哪像个女孩的样子?”“你看蒙蒙比你强多了,唱歌跳舞都很棒!”家长的这些评价虽出于盼女成风之意,但却无意中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抑制了原有潜能的正常发展。第四,及时与幼儿园沟通,对幼儿成长中遇到的性别困惑及时予以疏导。幼儿在成长中常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质疑,对男女生理不同产生疑问。如女幼儿常常会问:为什么上厕所时我只能蹲不能站?男幼儿会想:为什么我不能穿漂亮的花衣服、扎小辫?当幼儿出现这些性别困惑时,家长千万不能简单应付了事,而应正面科学地予以解说,详细说明男女的生理差异,对于不好把握的内容及方法,及时与教师沟通,家园共同施教,积极疏导。 参考文献: ①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②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青年研究》1997年第2期。 ③廖巧玲:《互动与渗透:大众媒介与儿童个体社会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④李宝峰、郑晶晶:《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 注释: [1]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