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因素分析、评价与实验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及幼儿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幼儿,自我控制,结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1问题的提出
自我控制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特别在当今社会,培养灵活应变的创造力、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幼儿期正是自我控制开始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在儿童4岁时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并可预期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学业成绩、社会能力等。然而,我国幼儿任性、自控能力差,我们与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合作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家长最担心孩子任性;我们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幼儿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的水平要高于我国幼儿,这与我国的教育有关。目前我国幼儿园仍然存在教师对幼儿的高控制,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现象。因此,探索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评价与实验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供心理学依据。
2研究方法
2.1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本研究运用开放式问卷,让幼儿教师分别写出本班自我控制能力强、弱各两名幼儿自控能力特征和典型行为表现,男女各半,收回有效问卷400份;进行个案追踪观察,让16名教师分别观察88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强、中、弱),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控表现,并作记录,观察6周,每周3次,每次10分钟。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导方式,结合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追踪资料,将幼儿自我控制概括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自我延迟满足、坚持性、自觉性和监督与调节,形成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理论建构,并确定其操作定义。
抑制冲动,指对违反社会规范的、由外界刺激引起,靠激情推动的行为或本能所驱动的行为的遏制;抵制诱惑,指抗拒诱惑干扰的能力,表现为对从事禁止或禁忌行为诱惑的抗拒,做事不受外界事物干扰的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持性,指个人在行动中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自觉性,指人对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受社会规范调节支配,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监督与调节,指当发现自己的认识、情绪、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矛盾时,个体主动调节自己,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出一份包括69个项目的“幼儿自控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请有关专家(4人),从事幼教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8人),和研究生(4人)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作出评议,删除其中语义不清或重复的项目17个,并对一些项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最后整理形成包括6个维度、52个项目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初始问卷”。
从大连市两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3、4、5岁90名幼儿进行预测。每名幼儿分别由两名带班半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评定。评定前对老师进行培训以保证评定标准的统一性。用SPSS统计软件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和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和变量多重相关的平方的项目分析,删除了14个项目,形成正式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2.2测量
2.2.1被试 从大连市两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3、4、5岁幼儿各100名,男女各半,总计300名。
2.2.2工具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由38个项目构成,其中抑制冲动,6个;抵制诱惑,4个;自我延迟满足,3个;坚持性,7个;自觉性,8个;监督与调节,10个。题目采用5等级评定方式,“完全不符合一不太符合一有点符合一比较符合一完全符合”,等级号与自控水平成正比。
2.2.3程序
让带班半年以上的教师2人一组分别进行评定,共30名教师,均为女性。对同一个班的评定在一周内完成。同时,对儿童进行个案观察,记录儿童自控行为的表现,对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进行质的分析。
2.2.4数据处理 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2.3实验
2.3.1被试 在大连市幼儿园随机选取3、4、5岁分别为28、30、25名幼儿,男女相当,共83名幼儿。
2.3.2工具 自我延迟满足任务工具:1辆大的救火车、1辆小的卡车,2盘巧克力,1盘装有2块,1盘装有1块;1个直径20cm长的电子秒表(具有儿童化性质);1个门铃;1块记时秒表。
2.3.3程序
被试由家长陪伴到儿童心理实验室,家长坐在一个角落里,所有实验程序均录像。培训儿童理解程序和任务,首先让被试认识电子表(60秒),然后让被试学习等待与得到的因果关系,进而让被试学会按铃的功能。
2.3.4正式实验 实验员给被试拿来1辆大救火车和1辆小卡车,并在地上演示。然后放在桌子上,同时放一个门铃。问小朋友你更喜欢哪一个玩具,小朋友说喜欢大救火车,实验员便说我必须到隔壁房间做点事,我把事干完后就回来,那么你就可以玩这个救火车了。如果你不想等,你可在任何时候按铃,我听见铃声就回来,你就不能玩这辆大救火车,你只能玩这辆小卡车,我不在时你也不能玩车。如果你玩了,我回来后你就不能玩这辆大救火车。指导语说2遍后,实验员说我走了,到隔壁房间。记时15分钟,或者记时到儿童按铃,或玩车的时间。如果孩子无法选择,取消被试资格。
实验员告诉家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请您不要跟孩子交谈,如果孩子到您这儿来,不要理他,最多只能告诉孩子‘妈妈在忙’,在实验过程中,我要离开一段时间,请您不要干预孩子,不要告诉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实验2周后,被试还由第一次带他来的那位家长带他到实验室,第2次实验程序与第1次相同,不同的是刺激物由大救火车和小卡车变成2块巧克力和1块巧克力。
2.3.5统计处理
计算各年龄组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等待时间,年龄差异。
3研究结果
3.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的信度检验 首次施测3周后,进行再测。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见表1,评分者信度为0.803,可见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的信度系数
再测信度 | Guttman分半信度 | S一B分半信度 | α系数 | |
抑制冲动 | 0.886*** | 0.8519*** | 0.8523*** | 0.8572*** |
抵制诱惑 | 0.858*** | 0.8296*** | 0.8297*** | 0.8143*** |
自我延迟满足 | 0.761*** | 0.7288*** | 0.8152*** | 0.7860*** |
坚持性 | 0.899*** | 0.8754*** | 0.8955*** | 0.9027*** |
自觉性 | 0. 937*** | 0.8892*** | 0.8900*** | 0.8829*** |
监督调节 | 0.936*** | 0.9387*** | 0.9388*** | 0.9437*** |
总问卷 | 0.941*** | 0.9678*** | 0.9678*** | 0.9763*** |
注:*** p<0.001
3.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的效度检验
请有关专家对本问卷所有项目进行鉴定,检验其内容效度。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量表的总分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标。各分量表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798~0.955之间,各分量表得分与问卷总分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本问卷有效。
3.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的项目分析 本问卷38个项目经校正题总相关系数为0.5279~0.8155之间,多重相关的平方在0.4909~0.7682之间,区分度很高,说明各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也反映了量表本身的内部一致性很好。
3.4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水平
将幼儿前后两次等待时间的平均分作为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等待时间。3、4、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平均等待时间见表2。
表2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
3岁(n=28) | 4岁(n=30) | 5岁(n=25) | F | |
平均等待时间M | 3’5” | 7'49" | 10'40” | 11. 99 *** |
标准差SD | 5’ | 5’ | 4’ |
注:*** p<0.001
由表2可见,3、4、5岁幼儿等待时间差异显著,可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趋势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3~4岁的发展速度优于4~5岁的发展速度。
3.5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3.5.1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
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目的在于考察所有项目是否适宜于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aiser一Meyer一Olkin度量。KMO值为0.966,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会很好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tlett球形检验值呈显著水平,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不是单位矩阵,因此,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3.5.2因素提取
对38个项目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解释总方差的63.711 % ;38个项目的碎石图结果表明,陡阶发生在第二个因素,曲线在第四个因素后开始趋于平缓,最后确定尝试提取4个因素。第一因素的特征值为20.380,第二因素的特征值为1. 554,第三因素的特征值为1.227,第四因素的特征值为1. 049,38个题目的共同度在0. 515~0. 791之间,说明38个题目的信息在4因素模型中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表达。
为了对因素作出解释,采用极大方差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结果表明,38个项目都与某一个因素有较高的相关。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抽取4个因素是否为最佳结构,又分别选取了2、3个因素进行正交旋转,结果产生了每个因素的项目分配很不平衡的现象,或者有些因素的内部意义难以合理解释,均没有4个因素的结构理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本研究采纳4因素模型的适宜性。在每个因素下面有一组较高负荷的项目,负荷量都大于0.4,这些项目的共同信息构成了该因素的隐含特征。
其中,因素1的解释率为53. 633 % ,涵盖理论建构的抑制冲动及监督调节,构成因素1“自制力”;因素2的解释率为4.088%,涵盖理论建构的自觉性全部题目和抵制诱惑部分题目,构成因素2“自觉性”;因素3的解释率为3.230%,主要涵盖理论建构的坚持性,构成因素3“坚持性”;因素4的解释率为2.760%,涵盖理论建构的自我延迟满足,构成因素4“自我延迟满足”。总的来看,所抽取的4个因素与理论构想基本符合。
3.6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3.6.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见表3,其总的趋势见图1。从表3、图1可见,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从各因素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趋势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经逐对t检验,3岁组和4岁组的年龄差异尤为明显,均达到0.001水平上的显著。4岁组和5岁组的年龄差异除了自觉性没有达到显著,自我延迟满足达到0.05的显著水平之外,也都达到0.001水平上的显著。
图1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趋势图
表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的年龄差异
3岁(n=100) | 4岁(n=100) | 5岁(n=100) | F | ||
自制力 | M | 2.4147 | 3.3465 | 3.8829 | 142.297*** |
SD | 0.7560 | 0.5126 | 0.5739 | ||
自觉性 | M | 2.3090 | 3.1450 | 3.3080 | 62.206*** |
SD | 0.8145 | 0.5698 | 0.6302 | ||
坚持性 | M | 2.2238 | 3.1225 | 3.3938 | 97.104*** |
SD | 0.7780 | 0.5428 | 0.5030 | ||
自我延迟满足 | M | 2.3700 | 3.2000 | 3.4333 | 55.778*** |
SD | 0.8461 | 0.6882 | 0.7003 | ||
总分 | M | 2.3432 | 3.2347 | 3.5932 | 119.443*** |
SD | 0.7522 | 0.4899 | 0.4845 |
注:***p<0.001
3.6.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表4显示,从总的上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存在极为显著的性别差异。从各因素来看,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都达到0.0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分数高于男孩。 表4幼儿自我控制的性别差异
男(n=150) | 女(n=150) | T值 | |||
M | SD | M | SD | ||
自制力 | 3.0173 | 0.9018 | 3.4122 | 0.7888 | 4.037 |
自觉性 | 2.7187 | 0.7802 | 3.1227 | 0.7843 | 4.473 |
坚持性 | 2.7100 | 0.8480 | 3.1167 | 0.6863 | 4.566 |
自我延迟满足 | 2.7911 | 0.9766 | 3.2111 | 0.7020 | 4.277 |
总分 | 2.8561 | 0.8166 | 3.2579 | 0.7067 | 4.556 |
注:*** p<0.001
4讨论
4.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的适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所编制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区分度和效度。同时,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实验所得到的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趋势与问卷所得到的是一致的,进一步佐证本问卷可靠有效。另外,本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幼儿园中与幼儿交往半年以上的教师对幼儿自控行为的描述内容,而不是研究者主观推想的,本问卷较为客观、实用,可以为幼儿园广大教师所用,作为评定幼儿自控水平的工具。
4.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由4个方面组成: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
自制力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性的能力,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基本成份。因素1自制力涵盖理论建构的抑制冲动和监督调节,这是由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未完全分化造成的。作为自我控制能力初级表现的抑制冲动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基础,而监督调节则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成熟的高级表现。由对机体冲动的简单抑制向高度灵活的自我控制模式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幼儿自控能力还达不到高度灵活的自我监督调节的水平或者自我监督调节的水平很差,还不足以以一个独立的结构从幼儿自控结构中分离出来,这正反映出幼儿期自控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行为缺乏思考,冲动性是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儿童是逐渐克服其冲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活动性的,主要表现在对动作、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儿童控制自己冲动的方式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
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因素2涵盖理论建构的自觉性(全部项目)和抵制诱惑(部分项目),研究表明自觉性是幼儿自我控制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在幼儿所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过程中起着提醒和监督的作用,是幼儿实现自我控制的认知保证。当幼儿对规则有了认识之后,是它提醒并监督幼儿按照规则行事,采取与规则相适应的行为。
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本研究结果表明,坚持性是幼儿自控结构中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的内部含义与意志特征有明显关系。
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它在幼儿自控结构中居于高层次地位,对于幼儿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4.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4.3.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及其总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4岁发展较快,4~5岁相对减慢。3岁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活泼好动,加之刚进幼儿园,对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还处于一种适应阶段,3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往往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外在的教育因素,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
“心理理论”研究认为儿童获得一种“心理理论”的质的飞跃期是4岁,3岁儿童还不会将概念成功地转化为执行功能,而这种执行功能就是抑制的控制技能。因此,4、5岁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对比3岁幼儿,出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飞跃时期。而3~4岁期间恰恰是规则逐渐内化的转折时期,因此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较快。
4.3.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女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各因素及总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分数高于男孩。为什么女孩的自控力比男孩的自控力强呢?
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受激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由性染色体差异导致个体发育毕生的生物差异。男女在大脑机能、内分泌机能方面的差异已经构建了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和生理倾向,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幼儿行为的表现。研究者曾对怀孕母猴在其孕期前半段的后期注射攀丸激素,结果出生的假两性雌猴不仅生殖器官发生了改变,而且社会行为模式也具有雄猴的特征。如更多做出威胁性姿势、更多攀爬行为、更多打闹嬉戏。可见,翠丸激素与攻击性之间关系密切。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自控能力较差。
(2)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大多数文化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女性应在情感、关心他人和被动性方面高于男性,而男性则应在攻击性、独立性、支配性方面高于女性。攻击性是更强的男性特征,而人际敏感性则更多见于女性。正是由于受到这些性别角色标准的影响,使得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有意地遵循这些原则,提供给男女幼儿不同的环境和榜样行为,并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性别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
另外,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在认知上对性别角色形成一定的概念和规则,把自己归于某一概念之中并按规则去行动。这样一来,幼儿就表现出性别相适行为,男孩更热衷于一些冒险、攻击性的游戏,而女孩则喜欢一些安静、情景性的游戏。因此,在让教师对幼儿自控能力进行评价时,无论从主观意识上还是从幼儿的具体表现上,都表现为女孩自控能力高于男孩。
5结论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者分析和了解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工具。
(2)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
(3)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各因素的发展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不均衡。
(4)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高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