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海淀区首次提出了大中小学联动的概念,2009年,在第一次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上,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联动的框架,2010年,正式把“大中小学联动”作为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实施模式之一。前不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中科院植物所等30个实验室创立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50名学者、院士、教授被聘为工作室社团联盟导师团导师,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的条件和空间。针对这一新鲜探索,有关专家有话要说:小儿呼吸科
高洪(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从人才培养来说,把大中小学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很有创意,因为创新人才确实要从小培养,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高考入取分数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要做到三件事:一是让小孩们有广泛的兴趣,爱问问题;二是让他有兴趣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第三件事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小儿特殊病
如果我们小学阶段的小孩,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都能够不断地保持这种随时问“为什么”的状态,保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就非常有希望冒出来。艺术类专业
正确方法就是要培养小孩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发现对于某一个领域里有极其浓厚兴趣的小孩,比如一个对天文有兴趣的小孩,说起星座来,如数家珍。我们应该很好地培养这样的小孩,让大学的教授和中学的老师一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让他们持续保持这种兴趣。我们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先培养广泛兴趣,然后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评价机制和升学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应该对特殊人才尽快开通绿色通道。
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创新精神,要有问题意识和自主性,在某个领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能力,在其擅长的领域保持长久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特别的培养计划和合适的土壤,假如评价机制和升学机制依然看考试成绩,分数高低,那么这些经过特别培养和发现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他们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遭到扼杀。
曾天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创新人才的缺失,大中小学谁有责任?创新人才是培养问题还是使用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一些人才到了国外就成了创新人才?
海淀区在破解创新人才培养上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该区从2008年开始将大中小学联动制度呈制度化推进,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年。这个做法在理念方面是非常先进的,它改变了教育是教授的活动,把教育改成了学习,教育不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而是学习者按照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大中小学衔接中有几个衔接点是薄弱环节,是必须要思考的。比如幼小衔接,有的幼儿园提出幼儿园小学化,但过早小学化是不好的,幼小衔接该怎么做?小学和初中学习不一样,要抓住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该怎么做?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高中到大学怎么衔接?另外,对中小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要加强指导,不能变成无目的的参观。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指导教师,应该是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结合,指导教师应该能够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和指导,发现他的兴趣和特长。
苏彦婕(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提倡快乐教育,可很多家长不敢把小孩送去上学,觉得如果小学时快乐教育六年,跟不上后面的以应试为主的中学甚至大学的教育模式,会耽误小孩。大中小学联动要给有创新能力的小孩一个出口,就是让这些创新人才能够走向下一步。从幼儿园能够走到小学,从小学走到中学,走到高中,到大学。我们需要给特殊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连续受教育的机制。(光明日报记者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