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弹性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弹性物体,并且非常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师要引导儿童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儿童这一兴趣点,设计本次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弹性朋友。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儿童主动操作,在玩中探索,发现弹性秘密,认识弹性的特点,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理解弹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激发儿童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让儿童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的特征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于使儿童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了解弹性物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儿童找出周围常见的有弹性的物体,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纲要也指出:“幼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做科学。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运用尝试教学法,并融进提问法、记录法、发现法等教法诱发儿童探究的兴趣,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活动准备:
因为大班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所以我准备了许多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儿童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比较,获得进一步的感知,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屏幕、投影仪,以备儿童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学法指导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儿童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作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创设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引导儿童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直接操作、反复体验,主动探索,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儿童真正体验和了解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儿童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儿童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
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因此,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使他们感到愉快有趣,往往成了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我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操作突出重点,以激发儿童的发散思维来解决难点。
首先,我准备了蹦蹦床、弹簧、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皮球、海绵、布玩具、钢琴、跳跳球等以及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儿童试着跳一跳、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吹一吹、弹一弹、敲一敲等多种方法进行自由探索,鼓励儿童大胆尝试,鼓励儿童把探索情况记录下来。因为记录有助于培养儿童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助于儿童理清思路,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然后请儿童分组,互相讲述记录结果,并把儿童的记录结果投影到大屏幕,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讲述时,我不是旁观者,一是“听”。二是“说”。一听孩子们在讲述什么,了解它们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儿童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标;二是找不说话的孩子讲一讲,鼓励人人动口,积极讲述。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儿童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弹性物品”来引导儿童开动脑筋,发散儿童的思维。向儿童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儿童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的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请儿童自己制作弹性玩具。我准备了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皮筋等操作材料,请儿童动脑筋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弹性物品或玩具。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由此激发儿童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萌发科技意识。
说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儿童回家玩一玩有弹性的物体,在区角活动继续制作有弹性的物体和玩具。引导儿童继续体验和关注弹性现象,发展儿童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儿童爱科学的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