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儿童已接触很多弹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儿童对“弹性”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弹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系列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弹力的大小”、“制作弹力小玩具”让儿童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弹性的特点,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激发儿童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本教材除了源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儿童的共鸣,产生学习探索欲望外,还有利于儿童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激发儿童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儿童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儿童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纲要》的教育目标,满足儿童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儿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儿童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引导儿童运用讨论、交流、记录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儿童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除了以上情感、认知、技能三方面的目标外,我还将关注儿童活动发展中的生成性目标。
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儿童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弹性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儿童在探索、谈论、交流中进一步了解弹性的特点。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到“游乐园”去玩,发现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为儿童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动手操作法:它是儿童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儿童在玩中主动探索弹性玩具的不同玩法,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现象。第二次操作是对所投放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培养儿童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具有弹性物品的能力。
3、测量、记录法: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的环节我引导儿童以测量、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为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与分享做准备并让儿童在其中感受到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布置“游乐园”,有弹性和无弹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儿童记录卡、笔,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绳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种可用于测量的物品。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好玩的弹性玩具”,→了解弹性的特点→找找哪些东西有弹性,三个操作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儿童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尝试的氛围,激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兴趣是儿童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儿童引入由各种弹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乐园”,告诉儿童“游乐园”里的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发现它们的秘密,以激发儿童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让儿童进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儿童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弹性玩具,着重让儿童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弹性这一科学现象。这是活动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我为儿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随机在小组中引导他们讨论:“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发现什么。”这一环节通过儿童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最后,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物体的弹性。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弹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弹性的特点。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儿童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弹性的特点。
第一次操作,儿童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玩具有弹性的现象。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儿童探究弹力玩具前后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弹性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测量、记录法来突破难点。首先设置问题情景:“怎样在玩的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玩具的变化呢?”引导儿童从多方面想办法,鼓励儿童迁移以往的经验选用最方便、有效的测量法来记录玩具的变化。然后让儿童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记录,最后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原来这些玩具有弹性:拉一拉,手放开,恢复原来的样子;压一压,手放开,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在不断的探索中,儿童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被推向了高潮。
四、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
纲要强调,引导儿童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儿童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有弹性。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