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雨——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与镇幼大(1)班幼儿共同完成,在他们积极、充分的配合、互动的情况下,我觉得这节课较成功,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
一、 设计方案科学、新颖
(一)、教学目标适宜
根据教学内容及《纲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的要求。我把活动目标首先放在获得有关雨的形成及生物的关系的经验上,另外,由于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把第二个目标定位在:对雨的形成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二)、确定教学形式适合幼儿
因目标的制订侧重于科学探索,而非语言的落实,而《纲要》精神: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所以我设计活动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形式新颖、有趣注重趣味性
为落实第一目标,我从以往“出示图片——教师讲——幼儿回答”的旧模式中摆脱出来,以云的情感变化为基线,教师边讲故事边画图,引起幼儿的好奇,引出问题——没有雨,地球上会有什么情况?——幼儿讨论(教师把结果画出来,图片上一片萧条景象)——讲到云变成雨,引导幼儿讨论地上有什么变化(教师把美丽的花、草、树画出和翻出来,图片上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让幼儿去观察、对比、思考、满足幼儿好奇心、探索欲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对‘弱者’的担忧——帮助 ——欢喜的情感转化,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
2、教学氛围动静结合,注重综合性
幼儿是好动的
、活跃的,为了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语言活动中穿插有趣的小实验、活泼的舞蹈,做到动静结合。既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又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并使活动在幼儿情绪高潮中结束,有利于兴趣的持久性。
3、活动环节紧凑巧妙,注重活动性
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能环环紧扣,适当的给幼儿以“点”,让幼儿将此展开成“面”,不断的吸引幼儿的兴趣,来提升幼儿的经验、知识,能深入简出的解决难点、重点,在宽松的氛围中达到目标。
二、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
从预定的目标来衡量,这次活动基本上实现了我的设计,表现为:
1、师生互动充分体现
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如:师问:地球上没有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在幼儿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后,我在给予幼儿肯定的回答后,我感到幼儿由于有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很熟悉这一点,他们急切的想了解事态的发展,我省去了小结,马上转到下一环节。能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在
幼儿进行小实验时,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帮助,对接受力快的幼儿加以提问:“天上的云是怎样使小水滴聚在一起的呢?”引导幼儿更深的探索。在整节课上,我充分的让幼儿来说,来表现,并不是死板的照教案上设计的步骤。
2、兴趣于目标一致、达到目标
活动过程从动——静——动,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不管是听故事还是实验,幼儿很感兴趣,很积极、愉快的投入活动中,达到了幼儿的兴趣与预定的目标一致。并能较好的落实两个目标。还延伸出新问题:如天上的云是怎样使小水滴聚在一起的呢?水对动、植物、人类还哪些帮助?我们要怎样保护水?
3、幼儿积极性表现充分
我做到给幼儿以“点”,让幼儿将此展开成“面”,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并给幼儿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的尝试、表现、发现、质疑等,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任有许多不足之处,仍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