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秋季不“收”冬天得病

2008-05-0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理论,现在应当收。值“十一”长假期间,别因为吃喝和作息无度而对抗“秋收”,从而留下健康隐患。       从8月7日立秋到11月6日霜降为秋三月,以传统养生的角度,应当怎么办呢?卫生部卫生行业养生师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逢军先生认为,传统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顺四时而适寒暑”,即: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和平衡的身体状况去适应它。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的“藏”做铺垫做准备的,所以秋季养生讲一个“收”字。       秋季的主要特点是“燥”和“干”。立秋过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时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到了深秋季节,天气转凉,会变得燥而凉。燥热和燥凉,这就是传统养生所关注的秋季特点。       天气的特点反映在人们身上,同样可以表现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有时咯痰黏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尖舌边红,苔薄白而燥等症状。凉燥初起时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如受风寒;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受燥侵袭出现不适之征,常常类似于“感冒”,同时伴有上火、便秘等现象。区分温燥与凉燥的关键问“心”。心里面感觉烦热者为温燥;感觉寒凉者为凉燥。       温燥初起者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者在心里感到冷时应喝姜糖水,驱除寒气。如果寒气驱走后又转为温燥,那么仍需按温燥处理。不适症状难以控制时,应及时请医生处治。平时预防秋燥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西瓜皮汤(去外皮),等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荔枝等。除上述食物外,还可以适当吃些醋等酸味食品。《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写道,秋应肺……用酸补充。另外,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羊肺为好。秋燥季节尽量少吃辛辣,不喝白酒,避免燥上加燥。       秋天主“收”,所以人们应该像秋收一样地收敛神气,使正气内存以抵御秋日的肃杀之气,使人体的肺与天相应,像天空一般的清。这样,神志安宁,可以避免因“燥”而“躁”。秋季要早睡早起(古人晚睡不过21点;早上3点之后、5点之前起床)。天亮时外出锻炼,晚饭后减少外出以防秋邪。这些都是秋天的养“收”之道。如果不遵从天人相应的道理,就会造成秋季无“收”;无收则无冬季之“藏”;没有冬藏,就没有春天的“生”;无春生也就没有夏天的“长”。所以,冬天的病往往是秋天没有得当的“收”所造成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才能借天力还以人力,保持平衡的身体和心态。   (转载自“北青网”)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卫生保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