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幼儿心理压抑问题初探

2008-04-29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幼儿心理压抑是一个较容易被忽视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幼儿心理压抑问题常见的外部表现,认为活动空间的减少,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以及幼儿抗挫折能力普遍偏低是幼儿心理压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减轻幼儿心理压抑和增强幼儿心理强度的解决策略。       在成人的眼里,幼儿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幼儿都有过压抑心理的不良情感体验。压抑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它是个体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即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阻断在意识域之外,使其不为自己所觉知,以解除自己心理上的紧张与负担,但事实上,紧张与负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弗洛依德认为:个体将痛苦经验的记忆或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予以压抑,只是从意识的境界转入了潜意识的境界,只是暂时的潜伏,若有机会仍将逸出,并影响人的行为。被压抑的情绪积累到超过意识管制的能力,人体的人格完整性就会被破坏,从而形成心理异常或障碍。由此可见,幼儿如果长期或经常处于压抑的情绪体验之中,将会严重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或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的心理压抑问题呢?       一、了解幼儿心理压抑的外部表现       幼儿在经受心理压抑时,其行为模式因受心理因素影响,也会相应地表现出一些违反“常态”的外显性行为。加之,由于幼儿的情感是自由表现的,直接、外露的,毫无掩饰的,因而,这些外显性表现的特征也常是较明显的。也就是说,有经验的成人,可以从幼儿的表现来判断幼儿是否有心理压抑问题。那么,幼儿心理压抑常见的外部表现有什么特征呢?       1.“无端”的哭闹。       幼儿心理压抑时,由于受语言发展的制约,不能用言语表达,往往表现为情绪化,喜怒无常。最为常见的就是幼儿经常会出现在我们成人看来属于无端哭闹的现象,而事实上幼儿的哭闹往往是“事出有因”的。如新入园的幼儿往往会因分离焦虑、交往受挫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紧张焦虑而哭泣。       2.自我封闭。       幼儿心理压抑时,有时会表现出与平时大相径庭的行为特征:如不吵不闹,沉默寡言,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双眼无神地对着窗外发呆,对成人的问话不予理会等。这是幼儿心理压抑时,所常见的另一种外部表现——自我封闭。“自我封闭”的幼儿,常会为成人所忽视而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怀;也会因压抑引发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而变得加重。因而,家长对“自我封闭”的幼儿更不能掉以轻心。       3.变相依赖。       遇到心理压抑时,幼儿出于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会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安慰、安抚的方式来缓解压抑产生的冲动,如通过暴食、打游戏机、吮吸手指、咬指甲、玩弄生殖器、抓衣角等方式转移自己被压抑的情绪,通过抚摸(或咬)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缓解内心的压抑,以得到暂时的安慰,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境,这些行为就会重新出现,一旦形成条件反射,这些行为就成为压抑时的一种变相依赖。       4.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了减轻威胁,缓解内心压力而选择某种目标进行发泄。攻击性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当幼儿攻击的目标过于强大,惹不起或不能攻击时,往往会把攻击的目标转向较软弱的对象,即所谓的寻找“替罪羊”。如某幼儿挨老师批评后就去攻击同桌的小女孩。有时,幼儿还会把攻击的目标转向引起个人不快的物品或自身。如幼儿挨打,不敢把怒气发泄于父母,就去扔父母心爱的书籍,或虐待、残杀看不顺眼的小动物。有的幼儿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会采取自残行为,把攻击目标转向自己,采取抓头发、咬手指头、甚至以撞墙等过激行为。       二、分析幼儿心理压抑的主要原因       幼儿个体身心发展受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压抑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的一个偏差现象,对这一“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现象”的分析,同样也离不开内外两方面因素。 我们认为导致幼儿心理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内外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活动空间有限,与同伴交往机会减少。       城市居民住宅的高层化,直接给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幼儿活动空间的减少。活动空间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活动空间的减少,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从事内外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使幼儿失去了一个释放因心理压抑而引发的一些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因为玩给幼儿带来的愉快情绪体验会冲淡因心理压抑而产生的不快),而且也不能满足幼儿好玩的天性,使幼儿产生一种能量得不到应有的释放的压抑感。二是给幼儿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居住在高层住宅,幼儿与外界的接触,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对缺少兄弟姐妹同龄玩伴的独生子女而言,其实是一种人为的精神上的剥夺。活动(包括交往性的)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一基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从何谈起呢?现实生活中的都市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受到了抑制,孤独感、压抑感的产生,甚至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不良性格就不足为奇了。       2.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       幼儿普遍都有过心理压抑问题,这个事实使一些家长感到困惑:无忧无虑的年龄哪来那么多的心理压抑?在他们看来幼儿只要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决乐,而对幼儿的心理需要却极不关心。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在孩子哭闹时,粗暴地下令:“一、二、三,停!不许哭,再哭就打你!”父母总认为幼儿好哄好骗,一块糖果就可以让孩子破涕为笑,却不知幼儿情绪不稳定、易变的特点只是它的外在形式,这种经常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       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幼儿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教师与幼儿的人际关系中教师的人格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脾气暴燥,对幼儿不友善、不公正、无爱心,对幼儿的要求不合理等都会造成师幼之间关系紧张,从而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成人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成人不良的教养态度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成人(家长和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养态度对幼儿的身心影响巨大。       ①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适度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化压力为动力,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期望值过高,无视幼儿的实际情况,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幼儿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国不少家庭对子女要求过高,期望值过大。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他们往往是一厢情愿盲目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还是玩的年龄却要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幼儿的心理是难以承受的。       ②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目前家教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较为突出的,一是溺爱保护型。由于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的宝贝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分地照顾、保护,使得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听不得批评的话,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一旦离开家庭的保护圈,遭遇挫折,他们就无所适从,心理脆弱,生存能力极差。二是专制粗暴型。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他们认为只有对孩子凶一点,孩子才会怕,才会听话。在家中父母说了算,孩子有了委屈也不能申辩,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更多的是失落、失败、被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③幼儿园课程超载与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托幼机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不顾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幼儿灌输各种知识,对幼儿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将使幼儿丧失自信心和兴趣,还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抑感。       4.幼儿受经验、知识、能力的制约,挫折承受力普遍偏低。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对挫折所能承受的能力。成人往往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挫折承受力。事实上,幼儿由于受其身心发育等方面的制约,其生存与适应能力远远应付不了周围客观世界的挑战,应该说,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成人的倍加呵护。幼儿遭受挫折时,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焦虑,从挫折情境中得以解脱,他们往往会采取压抑的方式将挫折感深埋心底,试图将其遗忘,但是这样往往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受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制约,对周围世界知之甚少。周围世界对幼儿而言是陌生而神秘的,这种陌生而神秘感驱使幼儿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一旦这种强烈的探究感得不到满足或由于受自身知识能力制约而受挫时,如一直没有成功的体验,就有可能给幼儿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最为突出的是幼儿缺乏自信,惧怕新事物,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三、解决幼儿心理压抑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幼儿的心理压力包括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内在的压力。幼儿心理压力是导致幼儿心理压抑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幼儿心理压抑问题应先从减轻幼儿心理压力入手。       1.减轻外界环境的压力。       教育机构应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师幼之间应建立一种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言语、态度要和蔼、亲切,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幼儿受年龄阶段因素的制约,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误,并给予幼儿改正的机会。教师要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做到不歧视,不偏见。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要适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把握好教材的难易程度,做到不任意降低或提高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好爱的尺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无原则的溺爱,反而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爱要适度,爱而无纵,爱寓于严,严出于爱。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对幼儿提出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外界的生理压力包括不适当的温度、照明、空间、噪音等不良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如零乱狭小的空间,拥挤杂乱的摆设,容易使人产生透不过气的压抑感,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应改变会引起幼儿产生不良情绪体验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减轻外界环境对幼儿造成的压力。       2.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人的动机是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当需要不能顺利实现时,常产生挫折感。挫折时间越长,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父母应了解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及不同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各种合理的需要。       3.提供情绪释放的机会。       情绪释放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疏导和宣泄,让受挫压抑者把心中的郁闷、不快抖楼出来,这样就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以免因不良情绪在心中郁结过多,无法流通而引起心理疾病。幼儿由于受自身身心发育特点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遇到挫折、压力时,往往会用压抑的方式加以掩盖。当成人发现孩子心理压抑时,应抓住最佳时机与幼儿进行轻松的交谈。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并体会到父母正在关心着他,耐心地引导幼儿将心中不快的感受倾诉出来。父母应让幼儿懂得,凡事不能憋在心里,应该说出来,心里才会舒服。在幼儿诉说过程中,父母可用应答、点头等方式表示赞同,并结合自身的感受与幼儿达成共鸣,互相认同。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把内心真实的感受诉说出来,内心的压力也就减轻了许多。       (二)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       心理强度指的是人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人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否承受和应付内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身心理强度。       1.提高挫折承受力。       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情况很大程度体现在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上。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强度首先要提高幼儿的承受挫折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以教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首先,成人应为幼儿创设安全稳定的环境,给幼儿以安全感和幸福感。然后要有意识地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       2.培养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防御外界环境或机体内部不良刺激困扰的有力屏障。积极的情绪能使人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心境,而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即使在不良因素刺激下,也能适度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或宣泄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成人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各种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卫生保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